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投资

种子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情况及发展概况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4-09-10

“粮安天下,以种为先”,种子行业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起点,也是连接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农业生产的关键纽带,对于推动农业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扶持我国种子行业的发展。

法律法规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21 修正)》《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2022 修订)》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2022 修订)》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种子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关法律法规不仅规范了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审定与登记等关键环节,而且通过建立健全种子监督管理机制,有效保障了种子质量,为种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秩序。政策层面,《“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和 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等国家战略性政策文件的出台,明确将种子行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

相关政策不仅加大了对种子行业的科研投入和创新支持,而且强化了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改良的重要性,指明了种子行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未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持续推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种业企业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1)种子行业简介及上下游产业链情况

①农作物种子概述及分类

“粮安天下,以种为先”,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种子需求大国,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更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随着国家“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等指导性意见的出台和重点任务的部署,种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

农作物种子,是指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农作物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根、茎、苗、芽、叶、花等。以小麦种子为代表的常规种为例,按种子世代类别或种子纯度进行分类,其可分为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繁材、大田用种/良种三类,具体如下:

育种家种子/原原种:指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或亲本的最初一批种子,是纯度最高、种性最为(标准)典型的种子。

原种/繁材:指用育种家种子/原原种繁殖多代、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大田用种/良种/商品种子:指用原种/繁材繁殖多代、可直接进行销售的、达到国家标准的种子;种植大户、普通农民等用种主体用良种/大田用种/商品种子种植收获得到商品粮。

对种企而言,育种家种子到用于销售的大田用种需经历一系列的扩繁、制种、初加工、精加工等流程。

②种业产业链概述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位于农业种植产业链的最上游。种业产业链涵盖了种子的“研发育种(育)-生产加工(繁)-销售推广(推)”全过程。

首先,研发育种阶段,科研人员利用常规育种、杂交育种及生物育种等技术,研发出能够适应多样环境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其次,生产加工阶段涉及种子的扩繁、制种与加工等多个关键环节;

最终,销售推广阶段,种子将通过多种渠道销售至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以及普通农民等用种主体。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转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种子行业发展概况

①全球种业发展概况

1)历史方位

美国是全球种业发展最早、种子相关法规最为健全的国家之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种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政府主导阶段、完全竞争阶段、垄断竞争阶段、寡头垄断及跨国竞争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体现了法规制度、市场结构的显著变化,对农业生产方式和全球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如下:

1900 年-1930 年政府主导阶段:品种由州立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培育,政府管理下的种子认证系统成为农民获得良种的唯一途径。

1930 年-1970 年立法过渡阶段:通过立法实行品种保护,促进种业市场化,开始从以公立机构为主经营向以私立机构为主经营转变。

1970 年-1990 年垄断经营阶段:通过市场竞争将高新技术引入种业,超额利润吸引大量资本进入,使种企朝着大型化、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垄断方向发展。

1990 年至今 跨国竞争阶段:以高新技术为核心,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种业全球化;跨国种业巨头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寡头垄断格局逐渐形成。

从全球育种技术发展历程来看,技术创新经历了“传统育种、杂交育种、生物技术育种、智能设计育种”四阶段技术迭代,具体如下:

传统育种 1.0 时代:传统育种即凭借经验经长期驯化获得新品种的育种方法。该方法依赖于育种家和农民的经验积累和肉眼观察,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育,逐渐积累有利基因,从而培育出性状改良的新品种。

杂交育种 2.0 时代: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孟德尔和摩尔根先后提出“遗传学三大定律”——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为杂交育种技术奠定下理论基础。杂交育种即利用杂交技术将不同但通常近缘关系比较近的物种的理想性状组合成新的品种,也指用诱变育种等获得新品种的育种技术。

生物技术育种 3.0 时代: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细胞培养、分子标记等技术,对植物或动物进行基因改造和选择,以达到快速、精准、高效育种目标的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即为该时代的典型代表技术之一。

智能设计育种 4.0 时代:依靠“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实现精准设计甚至定制新品种,如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合成生物技术、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等。具体而言,基因编辑技术指通过在活体基因组中进行 DNA 插入、删除、修改或替换,对生物体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定点“编辑”。相比转基因,基因编辑能够在不引入外源基因的情况下,对特定的内源基因进行更为精准的修饰。

全球种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且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阶段,当前农业发达国家已迈入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设计育种 4.0 时代”;而我国种业正处在由“杂交育种 2.0时代”向“生物技术育种 3.0 时代”的过渡期,3.0 时代的代表性产物转基因技术在我国的商业化进程正步入快车道。

2)市场规模及发展现状:2016 年至 2026 年 CAGR 为 2.95%

根据 Kynetec 数据,2016 年全球种业的市场规模为 432 亿美元,到 2021 年达 520 亿美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3.78%;2026 年全球种业的市场规模将增至 578 亿美元,2016 年至 2026 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95%

②中国种业发展概况

1)历史方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种业经历了从群众化选育推广到专业化改良普及再到产业化发展转型及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可分为“家家种田,户户留种”阶段、“四自一辅”阶段、“四化一供”阶段、种业产业化、市场化阶段及种业振兴发展新阶段五个发展阶段,具体如下:

1949 年-1957 年“ 家家种田,户户留种”阶段: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迅速组建种子管理专职机构,把普及良种作为重要增产措施;于 1950 年 2 月颁布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份种业规划《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提出“广泛发动群众进行选种工作,以县为单位评选优良品种”的具体方针,形成了“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局面。

1958 年-1977 年“ 四自一辅”阶段:以 1958 年召开的全国种子会议提出“四自一辅”工作方针为标志,我国种业发展进入“四自一辅”阶段,即实行“主要依靠农业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种子站必要调剂”模式。

1978 年-1995 年“ 四化一供”阶段:1978 年 5 月国务院在批转农林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的批语中强调“选育和推广良种,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是一项带根本性的基本建设”;该报告中提出“一九八〇年基本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局区域化,一九八五年基本实现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到本世纪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央和地方各级都要根据自然区划,建立种子生产基地,把品种区域试验、示范、审定、繁殖和推广等环节连结起来,逐步实现以县为单位的统一供种体系”,此即“四化一供”方针: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逐步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和种子质量标准化。

1995 年-2021 年种业产业化、市场化阶段:1995 年 9 月国务院在天津召开全国种子工作会议,提出创建“种子工程”,其目标旨在实现种业产业化,推进种业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由传统的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大生产转变;由行政区域的自给性生产经营向社会化、国际化、市场化转变;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向专业化的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转变;由科研、生产、经营相互脱节向育繁推一体化转变。200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化阶段,国有种子企业脱钩改制逐步适应市场竞争,一批民营企业发展成为种业市场龙头。

2021 年至今种业振兴发展新阶段:2021 年,中央审议通过并下发《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了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总目标,提出了种业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一揽子安排,开启了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的历史新征程。

2)市场规模及发展现状

A、整体规模:2019 年迎行业拐点,产量、销量双升,2022 年农作物种子市值达约 1,332 亿元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种业主体,种业规模仅次于美国,整体处于世界领先行列。根据《2023 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数据,2011 年,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化深化改革阶段,种子市场空间逐步打开,产量和销量稳步提高;2016 年后,随着国家实施“调面积、减价格和减库存”的供给侧改革,种子市值基本稳定在 1,200 亿元左右;2019 年,行业市场规模出现拐点,从 1,188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1,332 亿元,期间增幅达 12.12%。

B、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场规模:品种分布集中,玉米、水稻、小麦三强鼎立占据 57.40%市场空间

根据《2023 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数据,按照 7 种重要农作物商品种子使用量、价格计算,2022 年全国重要农作物种子市值合计 987.36 亿元;花生、瓜类、蔬菜、花卉类作物的市值约290 亿元,其他类种子市值(杂粮、甘蔗、水果苗木等)约 55 亿元,全国种子市场总规模约 1,332亿元。

C、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场化程度:7 种重要农作物总商品化率为 71.92%,小麦为 72.24%

种子商品化率系种植户等用种主体使用的种子总量中来源于市场的种子所占比例,是与种植户自留种相对应的概念,用于评价种子市场化程度的指标。根据《2023 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数据,2022 年全国 7 种重要农作物用种面积 18.11 亿亩,总用种量 97.85 亿千克,商品化率为 71.92%,商品种子使用量 70.38 亿千克。

以小麦种子为代表的常规种,杂交优势不明显,种植户等用种主体可选择自留种,即将本年种植农作物产出的籽粒留作为下一年的种子,但多次种植的小麦种子会出现品种退化现象,从而导致品质变差、产量降低、抗逆性下降等情况,2022 年小麦种子商品化率为 72.24%。

以玉米种子、杂交稻种子为代表的杂交种,继承了父本和母本不同的优良性状,在产品性状、生长表现和综合抗性等方面远优于亲本,但杂交优势通常只保持一代,到第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等情况,因此种植户等用种主体无法自留种,需年年购买大田用种(良种),2022 年玉米种子、杂交稻种子商品化率为 100%。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种子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