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态电解质:多数厂商专注于氧化物和硫化物路线
根据电解质材料的不同,固态电池可分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种体系。固态电池技术早期研究以聚合物电解质为主,因此聚合物体系工艺最为成熟。但随着聚合物电解质性能达到上限难以突破,固态电池技术研究逐渐过渡到以氧化物系和硫化物系为主。
氧化物体系分为薄膜和非薄膜类,前者开发重点在于容量的扩充与规模化生产,后者综合性能较好,是当前研发的重点方向;硫化物体系处于发展空间巨大与技术水平不成熟的两极化局面,亟需解决安全性等问题。
氧化物综合性能好,体系制备难度适中,但电导率较低。氧化物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热稳定性高达 1000℃,同时机械稳定性与电化学稳定性都较好。但与硫化物相比,氧化物电导率仍偏低,将限制电池容量、倍率性能进一步提升。
此外,氧化物电解质孔隙率非常高,无法导锂。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为固液混合氧化物固态电池,既有氧化物的固态电解质层,又有电解液浸润,以此填充孔隙,实现完好的导锂通道。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是理论上最佳的固态电解质材料。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电导率最高,并且电化学稳定窗口较宽,可以在 5V 以上,且兼具强度和加工性能、界面相容性好,是理论上最佳的固态电解质材料。
诸多动力电池巨头(丰田、本田、LG、松下、宁德时代等)选择其为主要技术路径,其中丰田最为激进,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固态电池专利。但硫化物热稳定性差、热反应起始温度高达 400~500℃,与正极材料兼容度差,制备工艺复杂,因此目前尚难量产。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当前技术最成熟、最早实现实际应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SPE),由聚合物基体(如聚酯、聚醚和聚胺等)和锂盐(如 LiClO4、LiAsF6、LiPF6等)构成。室温下离子电导率为10−8~1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