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要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实现“碳达峰”后,纷纷提出在 2050 年实现零碳排放的“碳中和”目标及相应措施。
2020年,我国正式宣布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已将“双碳”政策目标纳入“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并力争到2050 年中国能源发展实现“两个 50%”,即能源清洁化率超过 50%,终端电气化率超过 50%。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自 2021 年 8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 2025 年,实现锂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到 3,000 万千瓦以上;到 2030 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在此背景下,2021 年 8 月以来,国家政府机关陆续发布针对储能行业的行业政策,在优化峰谷电价机制、建立尖峰电价机制等六个方面对现行分时电价机制作了进一步完善,并鼓励发电企业自建储能或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引导市场主体多渠道增加可再生能源并网规模。
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将逐步发生变化,电力将成为我国主要的终端消费能源,服务于发电侧和电网侧应用场景的电力储能领域、服务于企业用户侧应用场景的通信储能领域和服务于居民用户侧应用场景的家庭储能、便携式储能领域,将顺应我国电力能源消费的提升而快速发展,从而为储能锂电池产业链将带来较大的市场机会。整体来看,电力储能、通信储能、便携式储能和家庭储能四大应用领域于 2021 年均出现大幅增长。
GGII 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 37GWh,同比增长超 110%,其中电力储能占比 47%、通信储能占比 33%、家庭储能占比 15%、便携式储能占比 3%。预计至2026 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 330GWh,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