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新闻

2023年全球电力行业发展状况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3-12-19

(1)全球电力市场现状

电力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世界经济增长及用电需求量的增长往往呈现正相关关系。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给世界经济发展和能源供需带来严重冲击。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的《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2021》,2020 年全球 GDP 总量为 84.7 万亿美元,较 2019 年下降 3.6%。

但与此同时,截至 2020 年底,全球发电装机容量为 77.5 亿千瓦,较 2019 年增长4.6%;2020 年全球发电量为 25.6 万亿千瓦时,较 2019 年降低 0.8%;2020 年全球电力消费约 24.8 万亿千瓦时,较 2019 年降低 1.1%,其降低幅度均低于GDP 降速。2020 年,在全球能源投资大幅下降 12.8%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增加,并继续主导能源投资。以上数据说明电力市场需求依旧坚挺,投资主体对电力市场的投资热情依然旺盛。

(2)全球电力市场发展趋势

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电能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潜力巨大,各行业电气化水平将大幅提升,电气化是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必由之路。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的《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 2020》,电能于2040~2045 年间将成为第一大终端能源,2050 年全球电力需求预计约 60 万亿千瓦时,较 2019 年增长约 1.4 倍;全球发电总装机在 2050 年将达到约 251 亿千瓦,较 2019 年增长约 2.3 倍。

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的《全球能源分析与展望 2021》,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低碳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成为主力电源。到 2025 年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越 50%,到 2050 年超越 9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到 2035 年前超越 50%,到 2060 年接近 90%。

随着全球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世界各国将进一步加大对电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而输电设备的市场需求也将稳步增长。

2、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状况

(1)国民经济增长带动电力需求增加

电力供应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供应,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电力能源供应充沛有助于工业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够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会进一步带动居民和企业的生活、生产用电需求。

2020 年,全球电力消费为 24.8 万亿千瓦时,较 2019 年下降 1.1%;全球人均用电量 3,194 千瓦时,较 2019 年下降 2.1%。全球电力消费和人均用电量为近十年来首次下降。与此同时,2020 年中国电力消费较 2019 年增长 4.2%,人均用电量较 2019 年增长 3.9%,2020 年中国成为唯一实现电力消费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2 年末我国总人口 14.12 亿人,全社会用电量 86,372 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为 6,118 千瓦时,2021 年末我国总人口 14.13 亿人,全社会用电量83,313 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为 5,898 千瓦时。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人均年用电量差距逐渐缩小,电力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2)电网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能源供需受历史发展因素及地理因素影响,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呈现逆向分布的特征。一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煤炭、水电、风电等),但经济体量较小,能源需求相对较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较大,对能源需求量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我国长期重发电、轻供电的导向,导致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因此,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供需存在明显区域错配。

电网工程建设是促进能源合理配置、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保障,是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十年来,我国电力建设快速发展,电力投资规模持续加大,最近两年电力工程投资规模均超过 10,000 亿元。我国电力工程建设投资可分为对电网工程的建设投资及对电源工程的建设投资。近五年,我国电网投资规模均在 5,000 亿元左右。电网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特高压线路的建设为电力铁塔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行业前景良好。

(3)电能替代改革带来新的增长点

世界能源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能源加快向绿色、环保、可持续方向转变,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但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耗特别是化石能源消耗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且能源资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因此,以更清洁的电能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成为重大战略。

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建设成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的首选方案,电能替代改革给电力行业配套输电基础设施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增长点。

电能替代改革的加深使得电网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电力投资进一步加强,拉动了配套电源、储能、输电、电能接入等环节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也带动了本行业输电线路铁塔产品的发展。前端电源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电力生产能力的提高客观带动了配套的输配电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为我国电力输送设备,即输电线路铁塔等产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能源使用环节,新能源接入等技术快速发展,以人工智能、5G、区块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扩展了新能源的应用方向。后端新能源的使用也会带动前端能源输送能力和需求的协同发展,为电力铁塔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4)国家积极的能源政策持续利好行业发展

2021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支持“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等行业快速发展”;同年出台《关于做好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投资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为满足新能源快速增长需求,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电源配套送出工程建设。

国家能源政策的提出为电力铁塔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预示着未来我国将加大在输电建设方面的投资,通过推动能源转换革命培育和带动关联产业,为电力铁塔行业带来新的市场增长点。

(5)特高压电力铁塔成为行业重点产品

我国地域广阔,能源分布不均情况明显,西部和北部地区能源充沛但需求较低,东南部沿海地区需求巨大但能源有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提出“西电东输”“北电南送”战略,其中特高压输电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特高压输电具有输送距离远、容量大、损耗低和效率高等技术优势。被誉为“电力高速公路”的特高压输电线路,能够显著提高电网输送能力、降低电能损耗、降低土地资源占用率。

我国特高压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6 年—2010年)为试验示范阶段,在此期间建成了我国首条特高压交流、首条特高压直流线路工程,产业投资规模约 650 亿元;

第二阶段(2011 年—2013 年)是我国特高压第一轮建设高峰期,在此期间核准并开工建设了“两交三直”,产业投资规模约 877 亿元;

第三阶段(2014 年—2017 年)是我国特高压第二轮建设高峰期,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了“八交八直”,产业投资规模约 1,966 亿元;

第四阶段(2018 年﹣2020 年)是我国特高压第三轮建设高峰期,主要是落实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通知》,建设了“七交十五直”,产业投资规模达到了 2,130 亿元;第五阶段(2021 年﹣2025年)是我国特高压第四轮建设高峰期,主要是为了落实双碳背景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要求,据有关机构研究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特高压交直流工程投资将达 4,500 亿元。

2021 年 3 月,中央财经委第 9 次会议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2022 年 3 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使得特高压建设再次进入快车道。据中国能源报的报道(2022 年 1 月 17 日),在“十四五”期间,仅国家电网规划建设的特高压项目就有“24 交 14 直”,涉及线路 3 万余千米,总投资达 3,800 亿元。

在特高压输电工程中,特高压直流线路一般为“点对点”传输,通过特高压导线与铁塔完成送端与受端两个换流站间线路架设;特高压交流线路一般由多个变电站点双回或多回传输,通过特高压导线与铁塔完成多变电站间线路架设。因此,输电线路铁塔在特高压线路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依据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新基建”特高压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白皮书》(2020 年 5 月),特高压输电工程中,铁塔的投资建设占比约为项目的 26%到32%。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特高压线路配套的高电压等级电力铁塔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对输电铁塔企业发展利好,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成为电力铁塔产品新的业绩增长点。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