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力行业发展历程
微电网行业是电力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电网面向终端企业用户,是电网主干网的延伸,微电网行业的发展与电力行业发展息息相关。
电力行业是将煤炭、石油、核燃料、水能、海洋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物质经发电设施转换成电能,再通过输电、变电与配电等环节供给用户作为基础能源使用的一条庞大、复杂的产业链。整体来看,电力行业为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基本动力,是社会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已历经三大重要改革阶段:
第一阶段:明确“厂网分开”,发电侧市场迎来改革。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我国电力能源行业进行了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电力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重大改革。2002 年国务院发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按照“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原则,将原国家电力公司一分为十一,成立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家电网公司和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五家发电集团以及四家辅业集团公司,由此拉开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序幕。经过 10余年发展,我国电力能源行业已逐步形成发电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第二阶段: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构建电力交易市场体系。201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的改革路径以及“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提出区分竞争性和垄断性环节,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开展有效竞争,培育独立的市场主体。自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市场化交易电量比重大幅提升,已初步构建了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电力交易市场体系,有效促进我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
第三阶段:“双碳”目标的提出,再次开启电力市场化改革新篇章。2021 年10 月,国务院发布《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平台,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
2022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遵循电力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新要求,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推进适应能源结构转型的电力市场机制建设,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这标志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新篇章开启。
(2)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的命脉是能源,能源的核心是电力,电力的清洁与否最终将关系到我国“双碳”目标能否实现。根据《中国 2060 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数据,电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排放的能源,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等量煤炭的 17.3倍、石油的 3.2 倍。因此,推动电能替代、提高电气化水平是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量的关键。相应的,发电侧的能源清洁化、用电侧的能源电气化即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从用电侧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能源局数据,2011-2022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由 38.70 亿吨标准煤增长至 54.10 亿吨标准煤,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3.09%,能源消费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在全社会用电量方面,2011-2022 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不断增长,由 4.70 万亿千瓦时增长至 8.64 万亿千瓦时,复合年均增长率达 5.69%,显著高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此外,我国水电、核电及风电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 2011 年的 8.40%持续上升至 2022 年的 17.40%,说明我国能源电气化进程已取得一定效果,但距离 2030 年一次电力消费占比达到 25%的目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未来我国电能替代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快。
2022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 2.7 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较 2021 年提高 1.7 个百分点,全国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 1 万亿千瓦时,2022 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 1.19 万亿千瓦时,较 2021 年增加 20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13.8%,同比提高 2 个百分点,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由此表明新能源发电量对全国电力供应的贡献不断提升。
根据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 2020》数据,到 2025 年,预计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 50%以上。至 2025年,全国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至少需达 25.94 亿千瓦,风光装机容量至少需新增3.94 亿千瓦达到 9.27 亿千瓦;总装机容量年均增速至少为 3.35%,风光装机容量年均增速至少为 11.7%。
综上所述,用电侧的电能替代以及发电侧的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将在供需两端共同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而微电网行业属于电力行业的延伸,二者关系密切。因此,微电网行业也将获得较大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