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钢铁工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钢铁工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的正相关性非常显著。目前,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
供给侧改革主导下的2016中国钢市,从2015年开始的房价上涨到年初的新版“四万亿”新增信贷、房地产投资快速反弹,钢材消费下降趋势缓解;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钢铁企业停产到今年的去产能、环保限产,钢铁产量得到控制。钢铁企业实现了较好的盈利,产能利用率得以提高,出口优势下降,供需关系得以改善。2016年我国粗钢产量8.08亿吨,同比增长1.20%,略有上升。
2016年粗钢产量增长主要得益于需求复苏以及补库存需求。2016年中国粗钢表观消费为7.09亿吨,同比增长2.00%。增长主要得益于当年基础设施、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超预期增长,但同时造船、大型机械等制造业以及家电、能源等行业用钢需求却在减少,因此2016年粗钢表观消费量仅略有增长。
2017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钢铁行业去产能、取缔地条钢效果显著,优势产能加快释放,因化解过剩产能、清除地条钢和环保限产腾出的市场空间,通过合规企业增加产量和减少出口得以补充。
2017年全国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均保持增长,我国粗钢产量8.32亿吨,同比增长5.70%,出口延续低迷态势,国内需求支撑进口。与此同时,当前国内宏观经济运行良好,为钢铁行业的稳定运行提供了良好支撑,钢材价格高位波动,钢厂利润明显改善。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
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传统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对钢材需求强度会有所下降,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用钢需求会有所增长,总体来看,钢材需求有望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
2018年我国生铁、粗钢和钢材累计产量分别为7.71亿吨、9.28亿吨和11.06亿吨,同比分别增长3.00%、6.60%和8.50%,中国粗钢产量创历史新高,且创近三年最快增速。2018年钢铁基本实现了产需平衡,钢铁生产的持续增长,既有填补去除“地条钢”后腾出的市场空间因素,也因为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及产能过快释放。
2019年我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8.09亿吨、9.96亿吨和12.0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5.30%、8.30%和9.80%,粗钢产量再创历史新高。2019年钢铁行业市场需求较好,基建、房地产等下游行业运行稳定,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约9.40亿吨,同比增长8.00%。
2020年我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8.88亿吨、10.53亿吨和13.2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4.30%、5.20%和7.70%,粗钢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2021年我国生铁产量8.69亿吨,同比降低4.30%;粗钢产量10.33亿吨,同比降低3.00%;钢材产量13.37亿吨,同比增长0.60%。
2022年我国生铁产量8.64亿吨,同比下降0.80%;粗钢产量10.13亿吨,同比下降2.10%;钢材产量13.40亿吨,同比下降0.80%。
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钢铁行业的发展受到资源和能源的约束,如铁矿石、煤炭等原料运输条件偏紧;结构调整中存在市场需求预期过高、淘汰落后难度加大、出口结构不合理和企业联合重组进展缓慢、机制改革明显滞后几大问题。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也存在三方面的差距:一是产业集中度不够,近十年来是逆集中发展,弊端包括行业规模效率较低、对上下游谈判地位减弱、控制产能增长等监管难度增加;二是在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量、质量、品种、规格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原始性开发及工程化方面存在差距;三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企业能耗偏高,环保上存在较大差距。
思瀚编制《2023-2028年钢铁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预测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钢铁行业未来的市场走向,挖掘钢铁行业的市场潜力,预测钢铁行业的发展前景,助力钢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