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国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了算力规模和供给水平的大幅提升,行业赋能效益日益显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助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1、算力规模持续扩大,智能算力成为行业增长的重要基础
从基础设施侧看,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超算中心加快部署。随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部署和“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保持快速发展。一是智能计算中心加快布局。根据 IDC 数据,2023 年全国共 95 家算力中心完成交付投产,253 家算力中心正处在建设进程中,81 家算力中心启动开工建设,102 家算力中心进行招标和拟建设。算力中心的建设在全年都处于增长状态,且在 5 月到 8 月增速最快。
2023 年已投入使用的智算中心,在华北、华南、东部沿海、西南、西北、东三省均有分布,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多,包括江苏、浙江、青岛、上海等。地方依托智能计算中心,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普惠算力,支撑当地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聚合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例如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陆续孵化出紫东.太初、武汉.LuoJia 等大模型,加速推动 AI 在多模态交互、遥感等领域的落地应用。
二是超算商业化进程不断提速。我国超算进入到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发展阶段,国内很多超算中心为加强商业化运行改革,引入专业的超算商业化运营公司,以云服务的理念和方式输出超算资源。
2、供给水平大幅提升,先进计算创新成果涌现
算力产业加速壮大升级。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体系较完整、规模体量庞大、创新活跃的计算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截至2022年 11 月,我国计算产业规模约占电子信息制造业的 20%,规模以上企业 2300余家,“创新突破、兼容并蓄”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加快构建。
一是整机市场不断发展,高性能计算领域,我国超算系统占有量与制造商总装机量均保持全球领先。
二是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国产芯片已初具规模,X86、ARM、自主架构 CPU持续深化规模应用,百度、寒武纪等 AI 芯片加速迭代优化,国产操作系统逐步向金融、电信、医疗等行业应用渗透,鲲鹏生态、PKS 体系等计算产业生态日渐完善,覆盖底层软硬件、整机系统及应用等关键环节。
算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基础软硬件持续突破。互联网厂商加速服务器芯片、AI 芯片自研,阿里推出 CPU 芯片倚天 710,已在阿里云数据中心规模化部署;百度智能云联合昆仑芯推出第二代昆仑芯云服务器,搭载的昆仑芯 2 代AI 芯片整体性能较上一代提升 2-3 倍。开源操作系统欧拉加强更新迭代,在安全性、易用性、生态能力上进一步提升,2023 年 12 月,在 2023 开源产业生态大会上,华为终端 BG 软件部总裁龚体介绍称,鸿蒙生态设备总量超过 7 亿台,华为自有设备 3 亿多台。
二是新兴计算平台系统加速布局。新型计算系统结构与系统、新型存储系统、领域专用软硬协同计算系统等成为创新热点方向,华为等企业推出多样性计算融合架构,构建包括编程语言、编译器、加速库、开发框架等在内的多样性计算软件栈,降低多样性算力的开发部署难度,提升多样性算力的应用效能。
三是前沿计算技术多点突破。之江实验室等团队联合研发的量子计算模拟器 SWQSIM,基于神威超级计算机,可提供每秒 4.4 百亿亿次的持续计算性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团队研制的“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机原型机,具备一定编程能力,在图论、量子化学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算力行业市场现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