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啤酒行业在改革开放后迎来快速发展,至今已有40 余年历史。复盘历史,行业主要经历了本地化啤酒厂快速兴起、行业龙头大举进行并购整合、酒企激烈竞争盈利低迷阶段,并在 2017 年前后开启高端化发展新阶段。
1979-1996:行业发展初期,生产规模快速扩大。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为啤酒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1985 年国家实施“啤酒专项”工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纷纷兴建啤酒厂,行业中诞生众多本地化啤酒品牌,如四川蓝剑啤酒、重庆山城啤酒、河南金星啤酒、陕西汉斯啤酒、福建惠泉啤酒等。此时行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大,行业呈现供销两旺状态。
1997-2010:行业成长期,龙头加速跑马圈地,行业迎来并购整合。为做大规模,龙头企业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开始在行业内大举进行并购整合。青岛啤酒在 1999-2001 年间进行 36 次收购,实现规模快速扩张,但粗放式扩张也给企业带来品牌繁杂、效益较低的问题,此后青岛啤酒暂缓兼并收购脚步,重心转向品牌整合。此时华润啤酒、百威啤酒等龙头继续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产能及规模快速扩张。本轮并购整合后,市场份额已集中在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嘉士伯(后控股重庆啤酒)五大龙头手中。
2011-2016:行业中等成熟期,逐渐转为存量市场,份额竞争加剧。2013年前啤酒销量增长开始显露疲态,2013 年啤酒销量见顶,此后几年销量持续回落。起初行业龙头并未就战略转型达成一致共识,多数企业延续跑马圈地、份额优先的竞争意识,且在青岛啤酒、百威英博主导下,2010-2015 年行业处于第二轮产能扩张期,行业供给过剩矛盾加剧。在此背景下,啤酒企业陷入低价争夺份额的泥潭,企业面临销量下滑、盈利能力走弱的双重压力。
2017 年至今:行业高等成熟期,供给优化,高端化发展助力盈利改善。由于我国啤酒消费群体人口数量下降及人均啤酒消费量下滑,我国啤酒销量自2013年来持续收缩,而销售均价具备较大的提升潜力。此前啤酒企业的份额优先战略不再适应行业发展方向,2017 年前后各厂商逐步明确战略转型,陆续关闭落后产能,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同时行业于 2017 年底在成本压力驱动下开启提价,标志行业开始突破低价竞争困境,实现盈利能力逐步改善。
产销量维度,啤酒行业产销量于 2013 年见顶,行业自此进入存量竞争时期。由于啤酒消费群体人口增长放缓、人均啤酒消费量已接近饱和,啤酒行业产销量于2013 年达到顶峰后逐步回落。直至 2016 年,啤酒行业产销量在较快下跌后开始趋于平稳,2019-2022 年啤酒行业年均总销量在 4400 万千升左右,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出现对啤酒总销量造成扰动。
价格维度,啤酒零售端均价持续增长,头部啤酒厂商销售均价2017 年后加速提升,均价提升成为行业规模增长的核心动力。零售端,啤酒零售均价持续提升,据 Euromonitor 数据,2017-2019 年,我过啤酒市场零售均价同比增速维持在5.5-7.5%区间,2020 年、2022 年受疫情冲击较大,零售均价同比增速短期回落至3.0-4.0%。
啤酒厂商销售口径下,啤酒厂商销售均价亦呈上升趋势,2017年后多数啤酒龙头的销售均价增长曲线变得更为陡峭。2017-2022 年间,多数啤酒龙头的销售均价年均复合增速位于 3.4-5.2%区间,重庆啤酒受益于2020 年重大资产重组(嘉士伯中国旗下优质啤酒资产注入重庆啤酒上市公司主体),2017-2022年销售均价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6.7%。百威亚太 2017-2022 年销售均价年均复合增速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为 2.4%,但其销售均价绝对水平始终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盈利能力维度,啤酒龙头通过高端化战略走出盈利能力低迷之泥潭。早期啤酒龙头重视总销售量的增长及份额的提升,但随着行业销量增长放缓并见顶回落、供需矛盾愈发突出,啤酒企业的“总量优先”策略将行业拖入2011-2016 年的激烈低价竞争阶段,在此期间,啤酒企业收入增速放缓,同时费用高企,导致啤酒企业盈利低迷。
为突破自身发展瓶颈,2017 年前后啤酒龙头陆续开启高端化战略转型,逐步将战略重心从销售体量向增长质量转移,利润诉求明显增强。啤酒企业一方面聚焦于内部优化改革,通过关闭落后产能等系列举措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产品结构升级。行业竞争环境改善,积极实施战略转型的啤酒企业均实现盈利能力大幅改善,如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亚太在2017-2023年间归母净利率分别提升 9.3pct、7.8pct、3.0p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