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现拐点,结构调整。自 2000 年起,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三大因素的驱动下,国内钢铁行业持续扩张,粗钢产量在 2000-2020 年的 20 年间由 1.3 亿吨增长至10.6 亿吨,CAGR 达 11.2%,在全球总产量中份额约 54%,占据半壁江山。
国内钢铁的消费结构中,以基建、住宅、商业、工业厂房为主的建筑用钢占比约 60%,其次为机械制造约15%,交通、金属制品分别约 7%。2020 年以来,基建、地产、制造业三大市场均面临不同程度的需求萎缩,钢铁行业“量”的拐点显现,分产品看:
(1)建筑用钢方面,2023 年国内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超 20%,地产步入调整期对螺纹钢、普钢线材等建筑用钢需求形成制约;
(2)热轧板方面,下游机械制造、交通、金属制品行业发展较为稳定;
(3)冷轧板方面,2023 年国内乘用车产量同比增长超 10%触底回暖趋势确立,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抬升以及以铝代钢等汽车轻量化举措的实施,冷轧板需求预计稳中有降;
(4)中厚板方面,下游船舶行业持续微增,但商用车、工程机械行业因高强减重等举措的逐步推进发展承压,中厚板需求总体可能仍会呈现一定降幅;
(5)优特钢棒线材方面,国内乘用车产量中长期增长趋势稳定,同时制造业产业升级也将为优特钢棒线材需求注入强劲动力。值得注意的是,钢铁行业的碳排放规模仅次于电力行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亦需处理,2021 年钢铁行业制定了较全国整体更为严格的“双碳”目标,力争 2025 年前实现碳达峰,80%的钢铁产能达到超低排放水平,到 2030 年钢铁行业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 30%、碳减排量 4.2 亿吨,钢铁行业实施绿色低碳、进行大规模的环保改造会间接增加生产成本。
“价”有挑战,盈利受损。而在“价”上,2014 年、2018 年、2020 年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三次明确钢铁行业严禁新增产能,并逐步清理在建违规项目,2016-2018 年间国内共化解钢铁过剩产能 1.5 亿吨,同时淘汰“地条钢”1.4 亿吨,使得行业内短期供需格局转变,螺纹钢与热轧板价格一度超过 4,700元/吨与 4,400 元/吨,2020 年初全球主要经济体为对抗新冠疫情的冲击,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货币宽松,令 2020-2021 年铁矿石、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螺纹钢与热轧板价格达 5,700 元/吨与 6,000 元/吨创历史新高,但后续需求下滑以及价格战的踩踏效应又让行情回落,目前几近触及新冠疫情前低点。
随之而来的是钢铁行业盈利性受损,2022-2023 年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总额连续两年负增,黑色金属冶炼和延压加工业利润总额连续两年未及 1,000 亿,该情况继 2010 年以来首次出现,2023 年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与黑色金属冶炼和延压加工业的亏损企业单位比重也居于 45.1%与 35.4%的历史高位。
同时原料端铁矿石的价格高企蚕食国内钢铁行业的利润空间,铁矿石成本在钢材成本中占比超 30%,国内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约 80%,全球铁矿石供给基本被力拓(Rio Tinto)、淡水河谷(Vale)、必和必拓(BHP Billiton)、FMG(Fortescue)这四大矿业巨头垄断,尽管我国拥有全球六成以上的铁矿石消费量,但钢铁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致使普遍缺乏议价权,该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