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航出行服务品质、保障能力、质量效率等持续提升,航旅票务行业市场容量规模和质量效率具备内生增长动能。目前中国有数千家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企业,市场竞争相对激烈,其中绝大多数为地域性的中小票务代理,票源聚合能力偏弱,票务服务效率效果较差,且票务技术水平落后。
经历外部环境冲击后,航旅票务市场竞争格局有所改善,马太效应凸显,具备全球票源聚合能力和数字技术能力的航旅票务服务商市场优势进一步强化。
航旅票务领域处于民航出行服务链条的中端,连接着航空公司和终端客户,具有票务资源整合与分发的功能。航空公司为航空客运服务的承运人,是航空服务的最终提供者。航空公司销售机票的渠道包括直接销售和代理销售两类。
航司直接销售渠道包括网络直销、在通航城市设立营业部、在机场航站楼设立售票点、开通电话销售服务中心等;代理销售渠道包括 BSP 机票代理人与非 BSP 一般代理人。航司地域和服务场景覆盖能力局限性、机票产品时效性以及航司间激烈竞争等因素,决定了代理模式对航空客运销售行业的重要性。航空公司需要在直销的同时,通过航空票务代理销售机票,多渠道触达旅客,提高航班客座率与运营效益。
航旅票务市场与民航出行发展紧密关联,民航出行持续渗透,已成为主流出行方式。2011 年至 2019 年期间,民航旅客运输量(人次)年增速基本保持在 8%-12%区间;民航旅客周转量(客公里)年增速基本保持在 10%-14%区间。
2000 年至 2019 年期间,民航旅客周转量在全国旅客周转量中的占比提升 24.5 个百分点,达到 33.1%;2019 年迄今经历外部环境冲击下仍持稳于 30%以上,展现出民航出行的良好韧性。国内和国际航线民航客运量在外部环境冲击前保持稳定增长。前期外部环境冲击导致民航出行场景受到阶段性制约,但其实际内生增长动能和需求规模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整体处于快速回升态势。
我国民航服务品质、保障能力、质量效率等已取得良好发展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国民航服务品质大幅提升,以航班正常为核心的运输服务品质实现根本性扭转,航班正常率连续三年超过80%,航空出行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不断提高;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颁证运输机场 241 个,地级市覆盖率达到 91.7%,在册通用机场 339 个,空管运行保障航班起降能力达到 1,160 万架次以上,民航机队 6,795 架;质量效率持续提高,航班客座率、载运率和飞机日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航空运输企业、枢纽机场的运营规模和服务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民航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占比提升至 33%,国际航线 895 条,通航国家 62 个,较好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航出行容量规模和质量效率将持续向好,为航旅票务市场形成有力支撑。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2023 至 2025 年是我国民航业的增长期和释放期,重点要扩大国内市场、恢复国际市场,释放改革成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增强创新发展动能,加快提升容量规模和质量效率,全方位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
预期十四五期间,民航运行规模平稳增长,保障起降架次年均增长 12.9%,达到 1,700 万架次,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长 17.2%,达到 9.3 亿人次;出行便捷高效,航班正常率超过 80%,枢纽机场轨道交通接入率和千万级以上机场近机位靠桥率达到80%,通航国家数量突破 70 个;服务更加创新智慧,千万级机场旅客全流程无纸化能力达到 100%,行李全流程跟踪服务水平达到 90%。
根据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 年)》,到 2027 年,民用颁证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约 280 个,枢纽机场轨道交通接入率超过 80%,具备无纸化出行能力的机场比例超过 99%,民航通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量超过 50 个。外部冲击未改变民航出行长期向好趋势,出行场景有序运行引领行业提速发展。随着国家因时因势优化外部环境冲击应对措施,民航出行场景平稳有序持续修复。同时,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为民航出行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和支撑。
根据国际航协分析,2022年航空业复苏呈现积极态势,客运总需求同比增长 64.4%,恢复至 2019 年水平的 68.5%。根据2023 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公布信息,民航业将把握好行业恢复发展的节奏,力争完成运输总周转量 976 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 4.6 亿人次,总体恢复至 2019 年的 75%左右水平。根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预测,2023 年航空客运需求将比 2019 年增长 3%。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