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新闻

水泥行业主要影响因素及格变动情况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4-08-08

1、水泥行业主要影响因素

(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水泥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水利、国防、民用等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

水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传统建筑材料行业,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行业,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水泥行业属于资源、能源消耗型行业,其发展与石灰石、煤炭、电力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2021 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4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9%。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307,659 亿元,比上年增长 7.0%。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147,602 亿元,比上年增长 4.4%。其中,住宅投资 111,173 亿元,比上年增长 6.4%。

2021 年全年需求虽略有下降,但水泥行业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且对成本传导能力不减,使得 2021年水泥行业利润的维持较好水平,根据工信部发布数据,2021 年水泥行业营业收入10,754 亿元,同比增长 7.3%。利润结构有所优化,北部区域利润贡献有所增加,尤其是长期处于亏损的泛东北地区实现全面好转。

2022 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 亿元,比上年增长 5.1%;比 2020年度增长 4.94%,两年平均增长 2.44%。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 132,895 亿元,比上年下降 10.0%。其中住宅投资 100,646 亿元,下降 9.5%。

2022 年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房地产市场继续探底等多重因素冲击,水泥需求低迷且贯穿全年。全年全国水泥产量 21.30 亿吨,较上一年下降 10.5%。低迷的水泥市场需求,使得全国水泥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反观原燃材料煤炭价格却上涨明显,在水泥量价齐跌、成本高涨的双向挤压背景下,行业利润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2023 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 亿元,比 2022 年增长 3.0%。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 110,913 亿元,比上年下降 9.6%。其中住宅投资 83,820 亿元,下降 9.3%。2023 年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虽然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保持稳中有增的发展态势,但难以弥补下降空间,房地产行业对水泥需求的拖累依旧非常明显,因此水泥需求总量仍呈下降趋势。

水泥需求总体表现为“需求不足,预期转弱,淡旺季特征弱化”。2023 年全年全国水泥产量为 20.23 亿吨,较上一年下降 0.7%。这表明水泥市场需求依然低迷,持续对行业产量形成压制。受水泥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以及企业销售策略在竞争与竞合间不断切换,2023 年国内水泥市场价格走势总体呈现前高后低、震荡调整的走势。

2023 年水泥需求持续低迷。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 年全国水泥产量 20.23亿吨,同比下降 0.7%,水泥产量为自 2011 年以来,十三年的最低值。分区域看,2023全国南部区域水泥产量比去年均成下降,其中,中南和华东降幅最大,北部区域均有增长,西北增长最快。

(2)国家宏观调控及环保政策影响

水泥行业属于高能耗、重污染行业,其主要污染排放物,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给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带来压力。因此,水泥行业亦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和环境保护措施因素的影响。2018 年水泥市场价格高位稳定运行的主要原因依旧是在需求平稳的情况下,供给压缩明显,中央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

为换回碧水、蓝天、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发力,在节能减排、错峰生产、矿山综合整治、运输治理等多个环保政策的实施与推动下,水泥的产能发挥被制约。一边是需求平稳,一边是供给收缩,我国水泥市场总体供需矛盾得到了明显改善,多数地区库存水平全年处于低位运行。

2020 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社会环境,为抑制经济下行,我国继续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快“六保”“六稳”政策落地,落实各项重大改革举措,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多措并举巩固经济复苏向好态势。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显效发力,克服了汛情和外部不利影响,分阶段、有节奏、有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经济快速回暖。尤其是水泥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指标快速回升明显,使得 2020 年全年我国水泥需求总量未受影响,继续保持在 23~24亿吨的高位平台期。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开启“双碳”行动的元年,水泥行业面对“需求减弱、环保能效加码、成本大幅上升、减碳创新投入”等诸多挑战,水泥市场经历了数次“急转弯”,全国水泥需求和供给均出现异常波动。一方面,全国水泥市场需求受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大幅趋降影响,呈现出“需求减弱,前高后低,压力加剧”的特征。

另一方面,供给端受“能耗双控、限电限产、煤价飙升”的影响,供给不足,成本大幅上涨,使得全国水泥市场价格出现“先抑后扬”的“V”型大幅波动走势。全年水泥行业效益总体水平同比虽有减弱,韧性犹在,行业利润依旧处于历史较好水平。

2、水泥价格变动情况及利润水平

2019 年全国 PO42.5 水泥价格指数 439 元/吨,比 2018 年的 427 元/吨上涨 11 元/吨,同比增长 2.67%,价位创历史新高。2019 年全年全国水泥价格基本延续了 2018年整体走势,价格高位运行,四季度创历史新高。

2020 年前三季度,水泥市场价格呈现“高开低走,但总体价位处于高位,局部出现深度下调”的特征。在“超长梅雨天气”和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国内水泥市场需求阶段性下滑严重,企业库存持续高位运行、压力空前,而多数地区水泥价格仍然保持在相对合理水平。2020 年第四季度整体表现为“环比上涨、同比下降”的特点,主要原因是四季度水泥需求总体保持快速增长,支撑水泥价格环比持续回升。

2020 年水泥行业经济运行表现为“急下滑、快恢复、趋稳定”的特征。水泥产销量实现同比增长由负转正,2020 年全年水泥产量达到 23.77 亿吨,同比增长 1.6%,保持高位平台期。水泥价格处于高位震荡,呈现出“先跌后扬”的“V”字型走势,价位水平与 2019 年相当,行业实现利润 1,833 亿元,基本看齐 2019 年。

水泥行业依旧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根据中国水泥协会数字水泥网监测,2021 年全国水泥市场平均价格 486 元/吨,比 2020 年增长 10.7%,在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和供给收缩的背景下,水泥价格整体上移,价位创历史新高。从全年来看,水泥价格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走势。

2022 年,全国水泥市场价格“高台跳水”后陷入震荡调整行情。根据数字水泥网监测数据显示,全年水泥市场平均价为 466 元/吨(到位价,下同),同比下跌 4.2%,虽然跌幅不大,但考虑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水泥制造成本大幅上移,相对于行业效益而言,实际水泥价格水平跌回至 2017 年水平。从月度价格走势看,前四个月,国内水泥市场价格持续保持在 500 元/吨以上较好水平。

自五月份开始,价格开启一路狂泄走势,直至七月,价格跌到 415 元/吨底部进行盘整;八月中旬,价格呈现小幅震荡上行态势,但走势并不稳定,在九月份再次出现震荡回落行情;十至十一月,尽管价格维持上调走势,但幅度较小,且时间较短,进入十二月份,价格便出现提前回落走势。

2023 年国内水泥市场价格走势总体呈现前高后低,震荡调整走势。据中国水泥协会数字水泥网统计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水泥市场平均成交价为 394 元/吨(P.O42.5散到位价,下同),同比大幅回落 15%,价格处于近六年最低水平。全年水泥价格低位弱势震荡调整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由于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不断扩大,以及基建项目受资短缺制约,施工进度缓慢,水泥需求表现持续疲软,库存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企业销售策略在竞争与竞合间不断切换。因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企业销售压力较大,特别是进入下半年,各地企业均不希望丢失市场份额,价格竞争激烈,但由于价格过低导致面临亏损,企业又通过错峰生产等措施,推动价格阶段性小幅修复上调,在切换过程中竞争大于竞合,促使水泥价格底部震荡调整成为主旋律。

2024 年 1-3 月,全国水泥市场整体弱势,水泥价格持续下降。一季度,随着施工条件逐步变好,北方地区,冬季错峰逐渐结束,受库存影响,部分地区延迟开窑时间;南方地区,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水泥市场供需偏弱,供应持续处于低位。全国水泥价格指数(CEMPI)季度均值从 110.60 下降至 108.35,环比下降 2.03%。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