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试点经验较为有限,长护险使用率远低于日本。2016 年 7 月,人社部出台《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选定青岛、承德、广州等15个试点城市以及吉林、山东 2个省份作为首批试点地区。
2020 年 9 月,国家医保局和财政部发布《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增晋城、呼和浩特等 14个试点城市。
截至 2023 年,我国试点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收入 243.63 亿元,基金支出 118.56 亿元,参保人数达到 18330.87 万人,享受待遇人数 134.29 万人,长护险使用率为 0.73%,远低于同年日本长护险使用率 16.83%。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给付水平城乡不均,保障对象以重度失能人员为主,服务方式较为单一。在参保人员方面,我国多数试点城市目前只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尚未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在保障对象方面,大部分试点城市的保障对象以重度失能人员为主,尚无法满足中度失能、失智人员的护理需求。在服务方式方面,我国试点城市的护理方式较为单一,目前仅包括机构护理和居家护理两类。
机构护理包含定点医疗机构、养老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长期护理保险为入住机构的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居家护理包括上门服务和亲情护理两种形式,上门护理是由机构指派具有专业护理资质的护理人员上门为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
亲情护理是指由失能老人的亲属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长期护理保险给予亲属一定的补贴。
其二,居家养老仍为我国主要养老模式,社区养老表现分化明显,CCRC 模式入住率较高。从居家养老来看,我国多数老年人仍倾向选择居家养老,据国家卫健委数据,选择居家养老的失能老年人占比高达 90%,但我国养老驿站数量供给严重不足。从机构及社区养老来看,根据民政部、2023 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我国养老人口持续放量,2022年与2023年新退休老人分别为1913万人、2604万人。
在养老人数提升的背景下,我国不同养老机构运营分化明显,运营能力较弱的养老项目入住率持续下滑,服务能力较好的养老项目入住率持续上升。CRIC 康养产业数据显示,我国整体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从2017 年 53.99%持续下滑至2022 年为 43.22%,养老资源利用率走低。然而,CCRC (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B(高端老年公寓)等高端市场化项目在京沪市场的平均入住率较高,2023 年入住率较2022 年略有提升。
其三,我国老年人购置老年用品需自行承担费用,种类数量与日本差距较大,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国长护险仍处于试点阶段,暂未将老年用品覆盖在内,老年群体需自行负担老年用品的购置费用。2020 年 2 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将老年用品分为食品、日用品及辅助产品、健身产品、休闲娱乐产品、保健产品、药品、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智能与可穿戴装备以及老年代步车等九类。
根据中国老龄协会发布的《需求侧视角下老年人消费及需求意愿研究报告》,截至 2019 年,全球共有老年用品 6 万多种,其中日本市场包含 4 万余种,中国仅有 2000多种,与日本差距较大。2019 年 12 月,我国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五部门印发《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 2025 年,老年用品产业总体规模超过 5 万亿元。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 2023 年,我国养老用品市场规模已达约5 万亿元,未来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其四,我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基于公共福利政策模式,存在覆盖范围有限,参与主体较为单一,资金供给紧缺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对适老化改造工作的关注,2020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聚焦于利用公共财政推动居家场景适老化改造。从补贴对象来看,我国居家适老化改造仅针对纳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不属此类的老年人难以享受住宅改造的政府补贴。
从参与主体来看,我国适老化改造的市场化程度有限,行业组织、建筑装饰企业、学术机构、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福利组织及专业培训机构等各方社会力量参与较少。从资金供给来看,我国适老化改造主要采取政府补贴方式,资金供给紧缺,单一公共财政的投入难以维系。目前,我国适老化改造制度建设尚未完善,可探索通过长期护理保险或市场化竞争,缓解公共财政资金压力。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