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促进可再生能源电量消纳、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撑“双碳”目标落实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发电行业主要发展趋势如下:
1、新能源消纳是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能源局持续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大力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坚强主干网架及配电网建设,不断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扩大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推动新能源快速发展、高效利用。
2023 年,全国风电利用率 97.3%、光伏发电利用率 98%,保持了较高水平。近两年,新能源发展进一步提速,截至 2024 年 9 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 31.6 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 17.3 亿千瓦,同比增长 25%,约占我国总装机的 54.7%,消纳需求大幅增加。
为适应新能源高速增长形势,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完善新能源消纳政策措施,夯实基础、巩固成果、改革创新,以高质量消纳工作促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
2、新能源电站精细化管理需求有所提升
新能源发电行业在发展初期重视场站硬件,如风机功率、光伏板转化效率、场站建设规模等。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高速增加,新能源发电行业的关注重点已从注重规模化发展转向注重精细化发展,致力于通过更精细化的管理获取更高的发电收益。电站智能管理、发电量智能控制等技术在新能源电站中开始逐步得到运用。
新能源电力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导致发电量难以控制和预测,催生了以实现新能源电力的可视化、信息化、数据化为手段,以促成新能源电力“可看见、可预测、可调控”为目标的信息技术在新能源运维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3、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服务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核心任务,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根据《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部署,2029 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全面建成,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推进,有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跨省跨区电量交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新能源消纳,进而提升新能源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有望完善储能电站、光伏电站的收益模式,提升项目的收益率水平,进而带动储能等环节的需求增长。
4、新能源发电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出现在开发阶段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电网企业应当与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设、依法取得行政许可或者报送备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签订并网协议,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符合并网技术标准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发电企业有义务配合电网企业保障电网安全。
根据《能源法》规定,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最低比重目标。国家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供电企业、售电企业、相关电力用户和使用自备电厂供电的企业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责任。在现行的法律及监管环境下,当地电网公司需要对新能源发电项目提供强制并网,按照政府确定的价格机制采购其覆盖范围内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发电量。
然而,受行业性质和监管环境的影响,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强,如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项目开发商均致力于在资源更好、上网条件更好的地区开发项目。因此,新能源发电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出现在开发阶段,尤其是在项目搜集、风场选址和完成前期主管部门核准批复工作阶段。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