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减隔震行业发展概况
地震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地震引起的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给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历次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
因此,世界各国的建筑工程师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建筑防震抗震的研究,其中,建筑隔震技术成为建造高性能防震建筑物的重要课题之一。
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建筑减隔震技术的研究,并在美、日、法、新、意等20多个国家修建了数百座减隔震建筑物。其中,日本是技术发展最快、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国家。2011年3月11日9.0级日本大地震中,大量减隔震建筑经历地震后不仅建筑本身完好,并且室内仪器设备均没有损坏,表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该地震大面积的验证了减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的较大地震雅安、通海地震中,使用减隔震产品的建筑变现出优异的抗震性能。建筑减隔震技术由于其优越的抗震效果,已成为建筑抗震领域成熟有效的抗震技术。
随着政府对于减隔震行业的法规规范和政策扶持,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和减隔震技术宣传普及度的提高,减隔震技术推广和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整个行业处于平稳成长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2021年5月12日《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颁布,自2021年9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要求全国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特定项目应当采用隔震减震技术。上述政策落地后,未来减隔震行业市场空间有望大幅提升。
2、未来发展趋势
(1)市场需求仍然可观
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国家,41%左右的国土面积处于地震基本烈度 7度及 7度以上地区,同时,这些地震多发地区往往又是人口密集地区,地震对这些地区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更加严重。建筑减隔震产品有利于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措施和抗灾能力,能有效减少地震对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于减隔震技术的应用不足,远落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
2021年5月12日《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颁布,自2021年9月1日起实施,预计强制性政策覆盖的高烈度设防地区(云南省为7度以上、其他省份为8度以上)范围将由原5省47市的287个区县增个区县增加至23省126市的648个区县,新增18省79市的361个区县。另外,根据《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强制性政策要求覆盖范围还将新增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6-2020年)包括24个地区和11个城市,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
我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区域属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代表性的区域有首都圈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武汉市、长沙市、重庆市等。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覆盖范围包括1078个区县(部分区县与高烈度设防区有重叠,但重叠度不高)。
因此,我国对于减隔震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现实需求体现了减隔震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2)绿色低碳化发展模式促使我国减隔震应用需求扩张
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未来明确的发展方向,我国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动绿色转型,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明确要求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减隔震技术在7度以上地区应用后建筑上部结构可降度设计,因而降低钢材水泥用量,8度、9度区分别减少钢材使用量20%、30%左右,根据太平洋证券发布的专题研究,预计减隔震渗透率每提高10%,可实现降碳1047万吨/年以上,每年助力我国建材业减排近1%/年,相当于植树 1.6亿棵/年。
我国计划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及18%,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我国绿色降碳任重道远,减隔震既能够有效应对地震危害,高烈度区应用具备经济性,同时能够有效助力降碳减排。需求持续扩张预期下,减隔震作为防灾减灾重点方向,符合我国内需体系建设,作为短板领域,未来投资空间有望进一步拓展,需求与投资有望得到双重保障,具备长期看好价值。
(3)有利政策推进行业进一步发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视和减隔震技术宣传普及度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减隔震行业的法规规范修订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减隔震技术推广和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整个行业处于成长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
2016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云南省隔震减震建筑工程促进规定》,要求抗震设防烈度7度以上地区的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2017年、2018年上述政策执行效果逐步显现,公司承接项目数量增加、签订合同个数及合同金额大幅增长。
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国务院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其中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起草修订第12项《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抗震条例”)列入立法计划。2021年5月12日《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颁布,自2021年9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要求全国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特定项目应当采用隔震减震技术。
上述政策落地后,未来减隔震行业市场空间有望大幅提升。同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未来发展目标明细,重绿色、重民生背景下,内循环为代表的减隔震为长期投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