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肝痛,乏力等。慢性乙肝感染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乙肝病毒并不直接杀伤肝细胞,病毒引起的免疫应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的主要机制,而炎症坏死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是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的患者中,由乙肝病毒引起的比例更是达到了 80%和 60%。
乙肝问题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是影响民生的大问题。根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全球约有 2.57 亿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约有 88.7 万人死于感染相关疾病,其中肝硬化占 30%,原发性肝细胞癌占 45%。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乙肝病毒感染在全世界都有流行,但西方国家较少,亚洲和非洲流行较严重。病毒性肝炎是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乙型肝炎,因此对于乙肝的防控尤为重要。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已经通过婴儿乙肝疫苗接种,实现了将 5 岁以下儿童 HBsAg携带率降至 1%以下的目标。
免疫接种计划使 HBV 感染人数持续下降,2020 年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达到 7,140 万人,预计 2025 年将进一步下降到 6,580 万人。2020 年至 2025 年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年复合降低率预计为-1.6%;预计 2030 年,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将下降到 5,830 万人,2025 年至 2030 年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年复合降低率预计为-2.4%,乙肝病毒感染者转换成为CHB(慢性乙肝)患者比例约为 30%-40%。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
根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年版)》,我国 CHB(慢性乙肝)患者约 2,000 万例-3,000万例。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 2020 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显示,我国 40 种法定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依然是发病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随着病人健康管理意识的增加,基层医疗机构乙肝检测的进步,未来国内的乙肝诊断率与治疗率会逐渐提高,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将进一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