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新闻

中国水务行业市场需求及发展要求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3-02-22

(1)水务行业概况

从水务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布局来看,主要包括原水供应、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中水生产以及污泥处理等细分环节,其中原水和自来水供应属于传统公用事业, 而污水处理、再生水以及污泥处理属于是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化进程 加快的新兴产物,属于朝阳行业。

1)传统业务需求量大,资源分配不均

2021 年,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 2.96 万亿立方米,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中国水资源较为匮乏。从人均水资源占有情况来看,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为 2,125 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人 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从水资源的分布情况看,我国呈现东南多西北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状况。

全国约 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广大北方和部分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 663个城市中,有 400 多个 城市常年供水不足,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华北、西北、辽中南、山东及沿海部分 城市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据估计到了 2030 年,中国人均拥水量可能还要下降 20%,达到国际上公认的“水荒”标准。

中国 600 座城市中有 60%的城市正在面临用水短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供应方面,我国供水行业整体上已处于成熟期,呈现出缓慢上升、整体平稳的 状态。从来源的角度来看,用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地表水是 供水的主要来源,其供给量占供水总量的 80%左右。

根据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 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中国供水行 业的需求与供给将保持稳定增长,到 2030 年,中国国民经济用水需求量将达到 7,000 亿至 8,000 亿立方米。其中,城市供水需求量增长将领先于其他方面用水需 求量的增长。

需求方面,近年来,全国经济稳定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水务行业所处的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2021 年,全国用水总量为 5920.2 亿立方米。其中,生 活用水为 909.4 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 15.4%;工业用水为 1049.6 亿立方米(其 中火核电直流冷却水 507.4 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 17.7%;农业用水为 3644.3 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 61.5%;人工生态环境补水为 316.9 亿立方米,占用水总 量的 5.4%。与 2020 年相比,用水总量增加 107.3 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 46.3 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增加 31.9 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 19.2 亿立方米,人工 生态环境补水增加 9.9 亿立方米。

2021 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 419 立方米,万 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 51.8 立方米。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 355 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 0.568,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 28.2 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 176L/d,城乡居民人均用水量为 124L/d。

与 2020 年相比,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 下降 5.8%和 7.1%(按可比价计算)。自来水需求可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经营 用水(包括工业用水、行政事业用水、经营服务用水和特种行业用水),其中工业 用水是用水主体。

2)新业务点凸显、合作模式多样化

我国水务行业的市场化以供水和污水处理为先导,目前传统水务行业已基本完成了最初的“跑马圈地”、进入到深入乡镇、深化处理、升级改造的阶段;水务产业 链上诸多新兴市场及固废市场尚处在发展初期,很多新模式及新业务点开始显现, 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再生水循环利用、污泥处置、海水淡化、河道治理、固废处 理、水环境综合整治、海绵城市等新兴产业受到关注,部分转变为各公司新业务拓 展的发力点,行业细分领域的重点更加突出,业务类型更加复杂。 此外,除了直接从政府方以 BOT、TOT 等方式取得供水、污水处理和固废等 特许经营项目外,通过收购一个已经拥有特许经营项目的企业股权的方式也是目前 环保市场上常用的获取项目的手段。

行业所属公司通过收购直接获得了境外多项经 营资质,增强了行业竞争力。 PPP 模式是目前环保市场上大力推进的主要合作模式,其合作内容广泛,初期 多为单个供排水项目、城镇供排水打包项目、村镇供排水打包项目等,近来随着国 家整体环境治理要求的提升,公司所签署的 PPP 协议已扩容至水源、河道治理、 综合环境治理、固废处理、园林绿化、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

3)市场化改革逐步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加快

我国水务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是我国近些年水务行业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因素。 而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水价的改革和水务行业的开放。水务行业具备很强 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关系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与 完全竞争行业相比较,水务行业受到更多的政府市场监管的影响。其中,水价是政 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我国水价改革大致经历了公益性无偿供水、政策性低价供 水、按成本核算计收水费和按商品价格管理四个阶段。

总体来看,水价改革呈现价 格水平不断上升、水价分类不断简化、逐步推行阶梯式水价等特征。2014 年 1 月 3 日,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 度的指导意见》,对全面实行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做部署,要求设市城市原则上全面 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2014 年 2 月 13 日,水利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十部门联 合印发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行工业和服 务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居民生活用水采用阶梯式水价制度。

自来水价格正在 逐步实现市场化,由于人均供水量不足和水资源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存在,中国自来 水价格将会不断上涨。2015 年《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城镇供水水价改革。全面 实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 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

建立鼓励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价格激励机制。从全球角 度看,中国水价远远低于国际水平。水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下简称 水费收入比)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水价衡量指标之一。全球范围内的水费收入比一般 在 2%-5%之间,原中国建设部在《城乡缺水问题研究》中明确指出,为促进公众 节约用水,水费收入比达到 2.5%-3%为宜。而从现状看,现行水价远未达到上述标 准。以全国水价较高的北京市为例,其用水家庭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仅为 1.8%, 全国平均水平仅在 1%左右,基本没有体现自来水的稀缺资源价值。

从长期来看, 基于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带来的自来水需求量的加大,自 来水价格仍将长期处于上行通道。据统计,截至 2020 年 12 月,全国 36 个大中城 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平均为 2.31 元/吨,其中 50%的城市水价在 2 元至 3 元/吨, 11%的城市水价高于 3 元/吨。我国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价调整工作规范化、 透明化方面的步伐逐步加快。

4)政府对环保要求提高的影响

近年来,环境保护的特点是标准更高、要求更高、范围更宽、监管更严。至 2015 年底,新《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 下简称“水十条”)等多项环保政策、条例陆续出台。“十二五”时期,政府对环境的 要求明显提高。从政策层面看,比如,供水水质标准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提高, 环境标准的大范围修订,鼓励地方制定和实施较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 准等,政府意图通过节能环保手段倒逼企业增加环保投入。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环保本身将成为当前和今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据环保 部估算,“气十条”的出台在空气治理领域拉动 1.7 万亿的投资,而“水十条”将带来 上下游相关产业共计 2 万亿的投资。

2019 年 9 月,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和工信部 发布《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指导和推动污水 处理及其再生利用行业企业依法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和避免污染 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市场层面,相应的标准要求以及 约束条件都为治污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5)行业竞争加剧

2002 年,我国出台《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标志着市政公用行业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市场竞争开始显现。水务行业作为公用事业,进 入门槛较高,从全国范围来看,行业集中度较低。随着中国水务市场的开放度日益 提高,国内环保行业呈现外资水务集团、国有战略性企业、地域性转型企业、民营 企业、国内新兴投资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转型企业竞争发展局面。市场主体的逐 渐增加,行业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激烈的竞争将会给公司业务扩张带来一定的阻 力,导致公司参与水务项目的竞标成本增加,降低水务项目的利润率,公司面临市 场竞争加剧以及利润率降低的风险。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