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水平变动受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国家产业政策、行业生产工艺和技术发展水平、汽车产业链合作模式、整车企业车型周期、终端市场需求变动、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宏观经济周期
发行人所属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与整车制造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汽车零部件行业景气程度与汽车整车行业基本保持一致,整车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周期密切相关,对经济周期高度敏感,因此汽车零部件行业受下游整车行业、国民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宏观经济处于增长阶段,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汽车产销量增长,带动汽车零部件行业产销量上升;反之随着宏观经济下滑,汽车消费受到抑制,进而影响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产销情况。
2、国家产业政策
我国是汽车零部件生产大国,但相比汽车强国,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依然任重道远。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为汽车制造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先后颁布《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 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等政策鼓励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夯实零部件配套体系,完善并巩固国内产业链优势,促进汽车交易流通,满足居民汽车消费需求,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中国汽车行业的话语权,向世界汽车强国发展。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创新驱动发展、做强做大提供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有力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3、终端市场需求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终端用户购车需求也随着产品、技术进步等不断升级,汽车产品的场景化愈加明显。与此同时,年轻、多元且开放化的新一代汽车消费者逐步成为汽车市场的主要购买力,其对汽车智能化、科技化属性诉求加深,并注重车辆性能和使用体验。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应顺应终端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整车厂的产销计划,整车厂通过对销售情况的预测和市场投放策略来安排自身的生产计划,并向零部件供应商发出订单。因此,影响汽车零部件行业需求的根本原因是终端市场需求的变动,但由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位于产业链中游,其对终端市场需求波动的敏感度低于下游整车厂,因此利润波动相对较小。
4、汽车产业链合作模式
汽车产业链大体可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零部件、下游整车厂商以及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在传统燃油汽车产业链中,整车厂商作为“链主”具有非常强的话语权,传统整车厂商与零部件企业多采取 Tier1、Tier2 等合作模式,Tier1 直接为整车厂商提供零部件和相关系统解决方案,与整车厂关系密切,造车参与度较高;Tier2 为 Tier1 提供零部件配套,有时因产能不足等因素供应链还会延长至三级供应商。
汽车零部件企业作为整车厂商的配套厂商,相较于汽车后市场业务,订单节奏稳定,客户黏性较高,采购需求量较大,但进入门槛较高,在与整车厂商或产业链下游企业确立合作前期,客户通常会对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设备情况、生产能力、成本管控等多方面指标进行逐一考核,这对生产厂商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与汽车行业新四化趋势加深,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销量大幅度提升,而传统燃油车受到挤压,汽车产业供应链垂直整合进程加速,传统汽车生产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产业链朝着短链化、本土化、区域化和自控化的趋势发展,汽车行业正从一个集成组装的传统制造业,转变为一个技术密集型的科技产业。
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发展趋势下,各大车企逐渐从生产传统汽车向生产智能汽车和电动汽车转变,这一转变将促使大量车身零部件发生变化,汽车产业链价值重构将是汽车零部件厂商新的发展机遇。
5、整车企业车型周期
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各个车企中期改款周期一般为 3-5 年,车型垂直换代周期一般为 6-10 年,这是基于汽车消费市场需求变化、新车产品研发及生产周期、产业链技术更新迭代速度等因素形成的一定市场规律。新车型和改款车型上市初期,由于销售价格较高、利润空间较大,但替代车型的推出迫使原有车型降价,部分整车厂为了保证其利润水平,会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在供货期内降价,各层级供应商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如果零部件供应商不能紧跟整车厂车型升级的步伐,产量和收入就会不断萎缩,并影响利润水平。
不过这种规律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出现了根本性变化,新能源汽车没有了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束缚,产业发展及竞争集中在智能化、辅助驾驶、续航、充电网络等方面,产业链配套软硬件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新能源汽车新产品更新速度也非常迅速。随着政策退坡、技术逐渐成熟、市场渐趋稳定,新能源车的迭代速度或许会有所减缓,但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的电动机技术、电池技术和电子控制系统都采用了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因此能够实现更快的加速度。
在双碳政策目标和新能源汽车技术驱动下,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驱动的快速增长阶段。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绑定电动化发展,“新四化”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份额此消彼长,零部件结构也随之变化,并存在结构性发展机会。
6、行业生产工艺和技术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配套零部件行业的成长,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与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产业化仍是行业发展趋势,产业链配套融合创新是推动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方向,行业企业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实力,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价值重构的过程中体现更大价值。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行业沉淀,国内已经出现在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在产业链中具有一定的上游议价能力和下游成本转移能力,这些企业一般与客户建立了长久的战略合作关系,抵御需求波动的能力更强。且凭借其较强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适时配合原有车型更新以及新车型投放步伐,持续获得新车型订单,同时在开发、生产过程中精细化控制成本并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保证其利润空间不受到较大影响。
7、原材料价格波动
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变动直接影响汽车零部件的制造成本,其中原材料需求较大的包括钢铁、橡胶、塑料和电子元件等。由于汽车零部件具有产品种类多、定制化等特点,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商自身的利润又受到产品结构、下游客户需求、工艺制造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具有工艺及生产规模优势的企业接受转嫁成本的能力较强,利润能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8、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稳定的体系,培育了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较为领先的企业,跻身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但从整体来看,多数国内企业仍无法掌握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较难实现复杂或高精度的关键工艺,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有待提高。行业的平均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整车制造企业的部分高端产品配件或关键部件仍以进口为主。
而得益于中国自主整车品牌的崛起以及国产化的趋势要求,国内零部件企业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中迅速发展,从一开始的技术引进路线到进口替代路线逐步向自主研发路线转变。同时,依赖于中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内的汽车电子产品、汽车智能产品正逐渐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领域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编制:诸葛御 责任编辑:赵皋
来源: 思瀚产业研究院 光洋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