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始于去年的“芯片荒”席卷全球。 在此背景下,全球半导体行业迎来发展高峰,国内半导体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2021 世界半导体大会·创新峰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表示,我国是全球集成电路企业发展的沃土,内外资集成电路企业共享中国市场的红利。 我国将持续营造一个开放合作、公平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全球范围内分工协作共享,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产业繁荣。 同时,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我国的积极参与。 我国积极融合全球的资源,从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多个层面深化国际合作,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开放协同发展。
据悉,去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 8848 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接近 20%,为全球同期增速的四倍。 同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技术创新与市场化上取得了显著突破,在设计工具、制造工艺、封装技术、核心设备、关键材料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 2021 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发布的《2021 全球半导体市场发展趋势白皮书》显示,全球半导体市场去年的市场规模达到 44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6.8%,以存储器和专用芯片为代表的半导体产品开始进入景气周期。
所谓摩尔定律是指集成电路上处理器的性能每隔两年翻一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摩尔定律逐渐失效,关于集成电路的发展也进入了全新的“后摩尔时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表示,集成电路产业链太长、太宽。“产业链那么宽那么大,必然要依赖全球流通。 只有全球化的经济模式才能把集成电路产业往前推。 “他表示,”后摩尔时代“ 产业发展主要面临三个挑战。 一是基础挑战,主要指的是精密图形的挑战。 二是核心挑战,即新材料的挑战。”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中, 主旋律是新材料、新工艺。 如果没有新材料,即使能把芯片尺寸做得很小,也无法把性能提升上去。 “而终极挑战是如何提升良率。 吴汉明认为,如何提升良率是所有芯片制造企业最头疼的问题。 不管工艺多先进,良率上不来,这个工艺就算不上成功。
AMD 半导体公司高级副总裁、 大中华区总裁潘晓明表示,随着半导体产业的演进,制程工艺的进步只能成为性能提升的部分因素,企业还可以从设计创新、架构优化、平台优化等方面入手,提升产品性能。
吴汉明表示,目前集成电路产业链总体分为四大块,即设计(逻辑、分离、存储)、IPEDA(电子设计自动化)、 装备材料和芯片制造。”放眼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建设,光刻机、检测仪等设备还需要大力攻关;光刻胶、掩膜版、大硅片等材料方面基本还是一片空白,主要依赖进口。 芯片制造虽然有中芯国际等厂商,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
但他也表示,”后摩尔时代“芯片性能提升速度放缓,业界都在寻找新的技术方向。 对于追赶者来说,这是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