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及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区域交流与协作、发挥城市经济核心区辐射功能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其发展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扶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2 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65.22%,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21 亿。
从 2000 年到 2022 年,中国城镇化 率由36.20%提高到65.22%,城镇人口由4.60亿增加到9.21亿,净增4.61亿人。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预计,到 2030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5%左右。城市 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对我国 GDP 的贡献率已超过 70%。
然而,在我国实现由农村化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供水、燃气、热力管网等市政设施却不能有效 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处理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市公用设施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此外,我国城市还普遍存在交 通拥堵、市政管网老化、公园绿地少、环境质量差等问题。相比而言,中小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不足表现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已将实施“城镇化战略”作为 21 世纪迈向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措施之一。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 2013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 意义。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包括:
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②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③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④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⑤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⑥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 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
未来 20 年将是中国实现由农村化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将大大带动城市建设以及对相关的城建资源性资产开发业务的需求。 因此,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将迅速增长,从而带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小城市,需求更为迫切,发展空间将更大。
更多行业报告详见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研究、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园区规划、项目建议书、产业规划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