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起步晚但发展快,治理措施从火电脱硫到火电脱硝除尘、再到其他行业限产、直到当前的非电提标改造,污染物防治也从单一的二氧化硫扩展到五大空气污染物全面控制,治理手段丰富,技术先进,范围全面,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四十年间实现了快速发展。 我国大气治理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自 2013 年 6 月“大气十条”发布起,全国整体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产业、能源和交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根据生态环境部 《2021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2021 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以下简 称“339 个城市”)中,218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 64.3%,比 2020 年上升 3.5 个百分点;339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 87.5%,比 2020 年上升 0.5 个百分点,六项污染物 PM2.5、PM10、O3、SO2、NO2和 CO 的浓度较 2020 年均下降。 此外,国内烟气治理领域的电除尘、袋式除尘、脱硫、低氮燃烧、脱硝等技术装备和 工程建设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与之配套的除尘滤料、脱硝催化剂等领域也逐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政府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电力行业烟气治理成果显著。 2011 年《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出台提高了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尘的排放标准,打开了烟气治理的市场需求。2014 年,国家发改委提出“超低排放”, 规定电厂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 10mg/m³、35mg/m³、 50mg/m³。
2018 年,原环保部发布《关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要求处于“2+26”城市的焦化企业自 2019 年 10 月 1 日起, 执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排放限值。
2018 年 6 月,国务 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 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经过 3 年努力,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明显降 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增强 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到 2020 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 2015 年下降 15% 以上;PM2.5 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 2015 年下降 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 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 2015 年下降 25%以上。同时,为达成既定的目标,各省市均出台配套地方排放标准和治理措施。
政策的密集出 台为大气污染治理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地方排放标准的出台也健全了环境治 理监管体系。国家一系列提标政策的出台使得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在制度上规范了 行业,同时也给火电领域大气治理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煤炭清洁发电体系,电力行业通过不断发展已转变为燃煤烟气污染治理的 典范。煤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接近尾声,非电行业将成为主战场。作为排污量仅次于火电的领域,钢铁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多道工序均会产生大量污染物。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已成为重中之重。自 2018 年初起,根据生态环境部的 《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安排,各省市应加快改造进程,2025 年前要求全 国基本达标。
其他非电领域改造主要集中在水泥、平板玻璃和砖窑等行业。我国水泥行业脱硝主要采用 SNCR 工艺,平板玻璃脱硫、脱硝则采用湿法/半干法脱硫+SCR 脱 硝的方式。2019 年,生态环境部发布《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推进工业炉窑全面达标排放。
随着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全面实行、部分省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意见的相继出台,以及将来有色、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意见的出台,对烟气净化产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非电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同时,非电行业各类项目烟气成分和性质差异大,因此需要研发的超低排放技术路线增多,工业烟气治理面临更复杂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