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燃气、集中供热、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以及园林、绿化等方面,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保证城市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对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具有刚性制约和促进作用,是衡量投资环境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持续快速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一直保持着飞速发展的态势。同时,我国城镇体系模式逐步完善,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已经形成。
其中,城市群发展模式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特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密集型城镇群发展迅速。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 60.00%。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 60.60%,但我国城镇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从区域看,整体上东部沿海地区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带的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一般,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从行政或经济地位看,行政地位越高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或者作为区域政治中心的省会城市、战略地位较高与经济发达的部分市、县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较好,但其他市、县以及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基础设施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
近年来,中央政府逐年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规模,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债项目实行贷款贴息、财政拨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注入了大量的资金,而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
未来,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和财政综合实力的稳定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规模将持续扩张。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改革也将不断深入,投资主体与融资渠道都将逐步实现多元化,以政府引导、产业化运作的市政公用设施经营管理体制将逐步建立起来。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去行政化调控、回归市场化方向是我国基础设施综合开发建设行业的必然趋势,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开发规模还将持续经历一段平稳增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