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医疗服务业概况
医疗服务可广义定义为向医疗机构或由医疗机构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例如改善医疗质量及成本效益的工作及对人类疾病、病症、损伤或功能障碍进行一般诊断、治疗及防治的工作。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医疗服务市场之一,并在近几年取得了稳步的增长。
然而,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医疗行业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在病症种类的普遍改变、政府在综合保险及医疗机构的开支增加、可支配收入增加、健康意识强化及新型医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的驱动下,中国的医疗开支以及包括医院的药品及消耗品采购的医疗服务开支预计将逐年增长。
在医疗资源分配及临床服务能力方面,中国地县级医院与国家及省级医院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确保有效地分配医疗资源,中国政府近几年已决定建立分级诊疗系统其目标为90%的病患不必出县进行治疗。
为达成此目标,中国政府鼓励医院提高其临床专业知识及升级其医疗设备。尽管地县级医院数目有所增加,许多医院仍缺少累积改善医疗能力必需的资源和行业专有知识。因此,这些医院对改善其医疗实力(包括临床科室升级、满足其融资需求、解决其设备升级要求和加强其管理能力)的综合解决方案有所需求。
(2)中国医疗的开支
2009年至2021年,中国包括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及个人卫生支出在内的医疗支出总额由17,542亿元增至76,84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10%。卫生总费用占我国GDP的比重也不断提升,从2009年的5.08%增长至2021年的6.72%。人均卫生费用从2009年的1,314元增长至2021年的5,440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57%。
(3)中国医疗市场发展的驱动因素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预期将在未来继续迅速增长。未来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有:
1)病症种类的不断改变,
2)政府对综合保险保障范围及医疗机构的开支增加,
3)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及健康意识强化,
4)新型医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病症种类的不断改变:中国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需要终生用药及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发病率迅速增长。治疗慢性病需要大量的临床专有知识,并辅以先进的医疗设备。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对未来五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进行了全面规划,涉及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及全面布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等内容。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及健康意识强化:鉴于近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及进一步城市化及国际化,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尤其是在县级层面)近年急剧增加。
因此,有越来越多比重的居民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对健康管理的意识强化,致使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上升。新型医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新型医疗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了病症诊断及治疗状况。医疗技术是导致加大对诊疗能力及医疗设备的投入以及医疗行业整体快速增长的诱因。
(4)中国地县级医院的快速增长
中国医院和医疗服务行业呈高度分散,由众多市场参与者构成。在中国,医疗服务最大的提供者是医院。总体而言,医院可以被分成国家/省级医院、地县级医院及初级诊所及其他医疗机构。在中国主要城市之外,地县级医院被设立为可以为区域内居民提供最为普遍的治疗方案和手术的典型综合医院。目前,在政府提高地县级医院的容纳能力及提升临床能力等有利政策的驱动下。
地县级医院的收益为各类医疗机构中最大及增长速度最快的。尽管如此,中国医院的资源分布不均。中国的地县级医院,因为收入相对较低、医疗设备预算不足及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医疗人员,在诊疗能力上大幅落后于国家及省级医院。
根据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县办医院主要承担县级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应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是政府向县级区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县级区域依据常住人口数,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等,下同)。
中医类资源缺乏,难以设置中医类医院的县可在县办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或民族医科室。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的县级区域优先设立民族医医院。50万人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公立医院数量。” 尽管近年来快速增长,地县级医院与国家及省级医院的临床服务能力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为实现90%的病患不必出县当地进行治疗的目标,需要投入巨额投资,以提升这些地县级医院的能力及诊疗能力。因此,地县级医院对升级医疗设备及提升诊疗能力有强劲需求。综上所述,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在医疗领域方面的投入还有巨大的潜力。未来发展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