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控制简称‘工控’,主要利用电子电气、机械、软件组合实现。即是工业控制 ,或者是工厂自动化控制。主要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 ,微电子技术,电气手段,使工厂的生产和制造过程更加自动化、效率化、精确化,并具有可控性及可视性。
1、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发展概况
随着计算机、通讯、微电子、电力电子、新材料等技术不断更新、升级,工业自动化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全球工业自动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20 世纪 40-60 年代,起步阶段:1952 年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在美国诞生,工业自动化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应运而生。该阶段应用的机器人不需具备较强的灵活性,仅需完成重复装卸等简单工作,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20 世纪 60-70 年代,发展阶段:在单机自动化的基础上,各种组合机床、组合生产线相继出现,同时软件数控系统出现并应用于机床等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软件开始应用于工程的设计和制造。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快速发展阶段:为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工业自动化向集成化、网络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其中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柔性制造系统(FMS)为该阶段的主要应用成果。
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工业自动化技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工业自动化发展迅速,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尤其在我国 2000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随着出口的大幅增长,应制造业各个领域的需求,工业自动化技术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促进了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并且,我国制造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产能利用率较低且产品附加值较低、消费场景和需求多样化等挑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着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是解决前述问题的重要路径。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明确提出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领域试点建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使企业生产过程由自动化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2、行业市场规模现状
①全球市场容量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力劳动生产的趋势不断推进,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PrecedenceResearch 最新统计,2022 年全球工业自动化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2,134.9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4,128 亿美元,未来几年仍将以约 8.59%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
②国内市场容量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提升高端装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装备制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工业自动化技术不断提高,除了传统的机床、纺织、起重、食品、包装、建筑、医疗、电梯等行业,工业自动化正逐步向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等行业拓展。伴随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态势。
根据《2023 年中国自动化市场白皮书》,2019 年,中国面对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内部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工业经济增长保持了平稳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四季度以来重点行业呈现积极的变化,指标持续好转,保证了全年的平稳运行。
2022 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 2,643 亿元,较 2021 年增长3.8%;预计到 2023 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达到 2,823 亿元。随着《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作为智能制造装备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有望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