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游环节为原材料及试剂耗材供应环节;生物制剂方面,干扰素为抗肝炎病毒常用生物制剂,其生产制造所用人血白蛋白目前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供给,化学药方面,手性药物中间体合成技术助力上游供应商提升议价能力,在肝炎用药大幅降价进入集采的情况下,最大程度避免中间体价格联动跳水。
产业链中游环节为肝炎药物生产研发及销售企业;中游药品作用机制和剂型创新凸显制药企业竞争优势。较市场中已有常释剂型,盐酸美金刚缓释剂型可有效减少给药次数,患者依从性更高,相关制药企业竞争实力提升。
仿制药以价换量进入集采挤占原研药市场空间。盐酸多奈哌齐方面,植恩药业和华海药业分别以1.137元和1.319元的单价中标集采,价格下滑引发销量走高,本土品牌发展空间充足,原研药市场份额面临瓜分。
产业链下游环节为诊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等药品销售场所及有用药需求的各类型肝炎患者。下游来看,阿尔茨海默症患高发于沿海地区,医保目录覆盖降低患者药物治疗负担。大连、上海、山东、青岛等沿海城市高速迈进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中枢神经代谢减速导致认知障碍类疾病多发。中国市场中AD治疗药物均已纳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在靶向药物作为研发热点的当下,医保统筹支付成为单抗药物提升患者渗透率的推动因素。
肝炎用药行业产业链上游-制药原料供给
中国人血白蛋白采集监管趋严加之居民献浆意愿不足,采集量虽逐年上涨但仍需依赖进口来源,生物制品制造厂商面临较高采购风险,中游干扰素生产需求催化白蛋白重组技术研发加速。
制药原材料来源方面,作为干扰素的主要生产原材料之一,人血白蛋白仍较大程度依赖进口,进口成本波动成上游厂商不可控风险之一,中国生物制品重组技术有待进一步成熟。
目前全球人血白蛋白的获取全部来源于血浆提取,中国受居民献血意愿不足、采血浆站采集量受限等因素影响,2019至2023年间中国血浆采集量由9,206吨缓步增至10,703吨,期间增幅较为平稳。实验数据显示,经采集的血浆中水分占比约为90%,血浆蛋白占比仅约为8%,其中60%为人血白蛋白,可供干扰素研发生产使用。
依此数据计算,2023年产业链上游人血白蛋白原料供给最多仅为513.74吨,而中国科研及临床用药所需人血白蛋白量高达1,500-1,800吨/年,本土供给不足催生进口趋势上行。2023年中国进口人血白蛋白占比近70%且5年间进口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进口具体情况以上海莱士为例,公司人血白蛋白生产及进口量在2021至2022年间无明显增长,但2年间进口成本由7.1亿元增至20.5亿元,增幅达187.68%。面对进口比重上升和进口成本加重局面,白蛋白重组技术的应用成为中国人血白蛋白摆脱进口依赖的突破口。
恩替卡韦手性药物疗效及安全性优势吸引本土药企积极布局,提纯环节工艺改良助力产线规模扩张,技术优势成为药品附加价值提升原因,面对集采模式下的药品大面积降价,原料药承压表现较好。
手性药物合成技术优化结合研发资金持续投入,为中间体供应商高筑技术壁垒。手性核苷酸药物疗效更优且副作用更小,为部分制药企业重点研发生产的方向之一。2019至2022年间,贝克制药累计投入532.5万元开发手性药物中间体合成技术,公司针对药品生产规模改良层析柱尺寸,可同时实现药品纯化效率提升和废物排放量降低。贝克制药将此技术应用于恩替卡韦原料药的产业化流程中,在供给端的竞争中形成较高壁垒。
面对中游药品集采大幅降价带来的采购预算压缩,技术优势支撑恩替卡韦原料药价格保持较强承压能力。“4+7”带量采购中,中国生物制药的恩替卡韦集采中标价格降幅达96%,而后苏州东瑞在联盟集采中进一步降价70%,在中游降价压力下,贝克制药的恩替卡韦原料药销售价格不降反升,由2019年的39.3万元/kg逐渐涨至2022年的51.3万元/kg,2023年供应价格预计仍将维持稳定,技术支撑下,价格承压表现较好。
肝炎用药行业产业链中游-药品可及性与创新药表现
中国肝炎病毒携带群体基数庞大,而广谱抗病毒的干扰素市场渗透率不足,世卫组织提出消灭肝炎病毒目标,干扰素产品发展空间充足。新型核苷酸类药物生物利用率和安全性更优,销量市场随之倾斜。
患病群体与用药渗透率对比来看,肝炎病毒携带患者群体基数庞大,但药物可及性不足,干扰素市场呈现较大潜力。目前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1.04亿,其中约有12%至25%的慢性乙肝患者无法自愈,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人数达1,919.6万人,而丙肝感染者虽在基数上仅为乙肝患者的十分之一,但其中需药物治疗的患者占比高达70%,且患者整体数量不断扩大,药物需求也随之不断上涨。
2022年,病毒性肝炎感染者中有药物治疗需求的患者总数近3,000万人,而其中确诊患者不足20%,能够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只有11%,较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中90%的诊断率和80%的治疗率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患者对抗病毒治疗药物可及性较低,干扰素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面对市场中明显的需求缺口,相关研发生产企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新型核苷酸类药物在生物利用率和安全性方面表现更优,销量数据稳步上涨,量化市场需求,新药市占率已超昔日临床常用药。与替诺福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等乙肝一线治疗药物相比,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由于化学结构中存在酰胺键,其肠道吸收率和生物利用率显著提升,同时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在肠道和血浆中的高度稳定性使其在全身血浆中的平均暴露量较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降低89%,在肾脏代谢安全性方面表现更好,已被《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列入乙肝临床治疗推荐用药。
销售额数据来看,2022年上半年丙酚替诺福韦销量占核苷酸类药物销售市场的27.47%,3年间市占率提升26.78个百分点,而曾经的临床首选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则以17.06%的市场份额居于其后。
肝炎用药行业产业链下游-用药场景分析
居民对购药便捷的需求推动非处方药与电商平台相结合,诊疗机构仍主导肝炎用药销售渠道,但其比例明显走低。DAAs药物较干扰素病毒学应答率更高,降价进入医保后,患者可及性提升。
医疗机构销售比重近年连续缩水,电商平台近年发展势头强劲,药品零售放量渠道逐渐随之转移。伴随居民生活及工作压力持续加强,2019至2022年间,中国全渠道肝病治疗药物销售规模由278.8亿元增至近400亿元,2023年预计可突破430亿元,五年间医疗机构销售额占比预计缩水18%,而近年电商渠道的成熟化发展为居民购药提供便利条件,不乏线下零售药房同步开启线上销售模式,催生电商药品零售规模爆发式增长,其市场份额由2019年的不足1%增至2022年的约15%,而后预计将进一步扩张至2023年的19%。
以专注肝病治疗药物研发的广生堂为例,公司抗乙肝病毒药物2022年院端销售量较2021年增幅较小,保肝护肝药物诊疗机构放量在2年间有所下滑,而此2类药物在线上电商平台销量分别实现64.2%和56.2%的大幅增长,可见在肝炎用药领域,线上购药或将成为医院处方之外的主要流通方式。
丙型肝炎治疗方案不断迭代,直接抗病毒药物凭借多维度治疗优势已成为当前丙肝临床治疗主流疗法,相关药品在医保谈判中降价,患者对前沿疗法的支付能力逐渐增强。约70%的丙肝病毒携带者需进行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临床诊疗对于疗效和安全性的双重需求推动主流治疗方案多次迭代,2001年至2015年间,干扰素搭配利巴韦林的联合治疗方案受到相丙肝防治指南推荐,而相应产生的嗜中性粒细胞降低、发热、头痛等严重不良反应为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创造发展机遇。
DAAs单药疗法可将用药疗程有效缩短至12周以内,同时病毒学应答率较之前的联合用药疗法实现显著提升,被2019年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为主流用药方案,而后吉利德原研的来迪派韦索磷布韦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价格降幅达89.9%,患者可及性提升为前沿疗法药物打通放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