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珠三角多个城市之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区域分工指数值越小、同构性越强)。从三大都市圈视角来看,不同城市之间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有所差异。
深莞惠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总体较高。
一是三市产业同构性强,相互之间区域分工指数在0.5~0.7左右,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轻工日用品等领域呈现较强的区域性集聚。二是深圳对东莞、惠州的外溢辐射作用明显。
尤其在电子信息领域,由深圳向外围逐步扩散的发展态势显著,以华为入莞为典型。东莞、惠州利用成本较低、地理位置邻近等优势,承接深圳产业扩散,形成产业配套,深圳则发挥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拓展高端环节。
广佛肇都市圈在部分领域产业协同效应增强。广佛肇优势产业重合度不高,但是关联性较强,形成垂直分工配合。例如,广州的石化产业可以为佛山的轻工纺织业提供原材料。同时,近年来,广州的汽车制造业对佛肇的带动明显。在广州的辐射拉动下,佛山、肇庆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等配套产业、落地新能源电池项目,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珠中江产业均呈现团块式集聚,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偏弱。珠中江都市圈三市的产业领域分布相对而言较为分散,且城市之间重合度较高。
另外,三市的产业能级没有拉开差距,面临着产业同质化竞争。虽然2013-2022年期间,三地行业类型结构在逐步调整转变,但从结果来看,基于本地特质的产业协作不及深莞惠与广佛肇都市圈的特征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