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装是半导体后道制程,主要起芯片保护、连接作用
半导体封装主要有机械保护、电气连接、机械连接和散热四大功能。半导体产业链可以分为 IC 设计、晶圆制造(前道工艺)、封装测试(后道工艺)三个核心环节。半导体封装,指用特定材料、工艺技术将芯片密封在塑料、金属或陶瓷等材料制成的封装体内,从而保护芯片免受物理性和化学性损坏。
通过封装,还可以使芯片能够与其他电子元件进行连接,实现信息的输入输出。半导体封装主要有机械保护、电气连接、机械连接和散热四大功能。芯片封装完成后,需要进行性能测试,以确保封装的芯片符合性能要求。
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应用的通孔插装技术;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的贴片式封装技术;第三阶段是20 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的 BGA、WLP、CSP 技术;第四阶段是 20 世纪末开始的MCM、SIP、3D堆叠、Bumping 等;第五阶段是 20 世纪前 10 年开始应用的 SoC、MEMS、TSV、FC、SAB、Fan-Out、Fan-in 等技术。
Bump、RDL、TSV、混合键合技术赋能先进封装
先进封装(Advanced Packaging,AP)也称为高密度封装,通过缩短I/O间距和互联长度,提高 I/O 密度,进而实现芯片性能的提升。相比传统封装,先进封装拥有更高的内存带宽、能耗比、性能,更薄的芯片厚度,可以实现多芯片、异质集成、芯片之间高速互联。Bump、RDL、TSV、Hybrid Bonding 等是实现先进封装的关键技术。
凸块(Bump)
传统封装的电路连接主要依赖引线框架,先进封装的电路连接则主要通过凸块完成。通过在芯片表面制作金属凸块,提供芯片电气互连的“点”接口,反应了先进制程以“以点代线”的发展趋势。Bump 技术以几何倍数提高了单颗芯片引脚数的物理上限,进而大幅提高了芯片封装的集成度、缩小了模组体积,广泛应用于 WLP、CSP、2.5D/3D等先进封装。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Bump 的尺寸和间距也变得越来越小。
重布线层(Redistribution Layer,RDL)
RDL 是在晶圆表面沉积金属层和介质层并形成相应的金属布线图形,来对芯片的I/O端口进行重新布局,将其布置到新的、节距占位可更为宽松的区域,其主要作用是XY平面电气延伸和互联。RDL 去除了昂贵且耗时的键合工艺,同时可以大幅提高I/O密度,改善电气性能和减少芯片面积。
RDL 广泛应用于 FIWLP、FOWLP、2.5D/3D 等先进封装。(1)FIWLP、FOWLP封装,RDL 将 IO Pad 进行扇入或者扇出,形成不同类型的晶圆级封装。(2)2.5D封装,RDL将网络互联并分布到不同的位置,从而将硅基板上方芯片的 Bump 和基板下方的Bump连接。(3)3D 封装,如果堆叠上下是不同类型的芯片,需要通过 RDL 将上下层芯片的IO进行对准,从而完成电气互联。
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TSV)
TSV 是一种垂直互连技术。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蓝图将TSV 定义为连接硅晶圆两面并与硅衬底和其他通孔绝缘的电互连结构。相比平面互连,TSV 可以减小互连长度和信号延迟,降低寄生电容和电感,实现芯片间的低功耗和高速通信,增加宽带、提高集成度、实现封装小型化。TSV 按照集成类型的不同分为 2.5D TSV 和 3D TSV。2.5D TSV指位于硅转接板Inteposer 上的 TSV;3D TSV 指贯穿芯片体之中,连接上下层芯片的TSV。
混合键合(Hybrid Bonding,HB)
混合键合是对 Bump 技术的进一步升级。Bump 技术中,当接触间距减小到10μm左右时,凸点尺寸的减小会增加金属间化合物(IMC)形成的风险,从而降低导电性和机械性能。混合键合又称为直接键合互连(Direct Bond Interconnect,DBI),通过两个芯片覆盖介电材料如二氧化矽(SiO2),介电材料嵌入与芯片相连的铜接点,接着将两芯片接点面对合,再进行热处理让两芯片铜接点受热膨胀对接。混合键合最大的特点是无凸块,它从基于焊料的凸块技术转向直接铜对铜连接。
混合键合可以提供更高的互连密度和键合可靠性。(1)相较Bump 技术,混合键合最大优势是缩小接点间距,Bump 键合最小接点间距约 10µm,混合键合能缩小至1µm甚至更低。(2)芯片更小接点间距意味相同尺寸,混合键合能做出更多I/O 接点,甚至能在1cm²芯片做出百万个 I/O 接点,相较传统覆晶焊锡接合,接点数能提升千倍以上。(3)铜-铜触点间以分子尺度融合,取消了焊料连接,因此避免了与焊料相关的问题,实现键合可靠性的提高。
WLP、2.5D、3D 是当前主流的几种先进封装
晶圆级封装(Wafer Level Chip Scale Packaging,WLP)
WLP 指在晶圆前道工序完成后,直接对晶圆进行封装,再切割分离成单一芯片,WLP封装后的芯片尺寸和裸芯片几乎一致,符合消费类电子产品轻、小、短、薄化的市场趋势,且具有低成本、散热佳等优点。WLP 有 Fan-in(扇入式)和Fan-Out(扇出式)两种类型。FIWLP(Fan-in WLP)尺寸与芯片本身尺寸相同,不足是 I/O 数量一般较少。FOWLP(Fan-Out WLP)实现在芯片面积范围外充分利用 RDL 做连接,相比同面积的FIWLP,FOWLP拥有更多引脚数。
2.5D 封装
2.5D 封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中介层实现芯片和基板的连接,先在中介层上层封装芯片、再将中介层封装在封装基板上的一种封装工艺,中介层是一块拥有TSV和RDL布线的晶圆,典型代表是台积电的 CoWoS。另一种是通过“桥”在相邻芯片之间建立连接,首先用具有高 I/O 密度的硅块作为“桥梁”,其次将“桥”嵌入封装基板的空腔内,典型代表是英特尔的 EMIB 封装。
3D 封装
3D 封装指通过 TSV 技术,实现多个芯片垂直堆叠并互连。3D 封装中,芯片相互靠得很近,所以延迟会更少,此外互连长度的缩短,能减少相关寄生效应,使器件以更高的频率运行,从而转化为性能改进,并更大程度的降低成本。HBM 中的内存堆叠、HMC、3DNANDStack、3D Fabric、Foveros Direct 等属于 3D 封装。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