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是指汽车通过搭载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通讯模块等设备实现协助驾驶员对车辆的操控,甚至完全代替驾驶员实现自动驾驶的功能。目前,世界各国对智能驾驶的理解和分类基本一致,普遍遵循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定义的智能驾驶等级。
智能驾驶的基本技术原理可分为“感知-决策-控制”:
1)感知层:感知系统负责感知车辆及环境信息,是实现智能驾驶的第一环节,对于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和驾驶任务而言,需要的传感器类型、数量和性能也有所区别;
2)决策层:决策规划是智能驾驶构架的第二步,相当于智能驾驶系统的“大脑”,主要负责处理感知系统传达的信息,实现行动和路径的规划。主要包括芯片、算法、操作系统以及基于以上组件搭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或平台等;
3)执行层:控制执行是智能驾驶的第三步,执行系统根据决策规划出的轨迹进行有效、稳定、安全的行驶,同时在过程中实现变速、转向、变道、超车等操作,并保证乘坐的舒适性。智能化浪潮下,电信号替代机械力的线控技术渗透率大幅攀升,核心原因在于线控制动具备以下优势:
1)电信号传递快于机械连接,线控可为智能驾驶提供更高级别的安全守护;
2)线控更适应高集成的发展趋势,以实现底盘域控的目标。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系统围绕感知、决策、执行三大环节构成软硬件系统,根据美国 SAE 的分级标准,自动驾驶主要分为 L0-L5 六个级别,其中,L0-L2 级属于 ADAS 范畴。当下的智能驾驶仍然以 ADAS 为主。
根据《道路车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术语及定义》,ADAS 可分为信息辅助类与控制辅助类两大类别,前者主要是预警类功能,后者可以实现主动的车辆控制。ADAS不仅能够在复杂的交通环境及车辆操控过程中为驾驶员提供辅助,改变多年来人类驾驶车辆的行为习惯,在交通安全、运输成本、用车效率和空气污染等方面推动整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行业未来确定性的发展趋势。
竞争格局层面,德国、美国等企业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在控制制动、控制单元、传感器等领域均掌握核心技术。但近年来,随着本土供应商从自主品牌开始切入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未来有望进一步增加。
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下,北上广深等城市先后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和管理细则,鼓励 ADAS 技术研发,推动智能驾驶开放测试互认合作,为全国的智能驾驶测试和商业化运营试点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这些都为我国智能驾驶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应用场景来看,矿山、港口、机场等场景具有低速、场景封闭、固定路线和不载人的特征,同时可帮助企业降低人力成本,保障人身安全,将更多的人参与到价值更高的工作当中,短期内落地性较强。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预测到2025 年 L1/L2 级智能驾驶的渗透率快速提升至 60%左右,L2+/L3 级智能驾驶渗透率将稳步提升至20%左右,L1-L3级智能驾驶渗透率到2025年合计可达80%。此外,智能驾驶系统向高阶升级还可带来单车零部件价值量的快速提升,同样也是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的又一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