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期来看,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新能源等行业是支撑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点产业,随着全球各国不断发展,对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新能源等行业的需求将保持增长,为压力容器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
①石油化工
A、炼油行业
石油作为全球主要工业原料,在能源系统里面占有重要作用,原油加工量作为石油化工行业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有效地衡量石油化工行业的市场需求。根据同花顺数据,2011 年以来全球炼油能力稳步提升,自 2018 年后,全球石油炼厂日均产能超过 1 亿桶,2020 年受全球各地区停工停产的影响产能小幅下降,至 2022 年,全球石油炼厂日均产能达 1.02 亿桶,近年来全球石油炼厂日均产能整体保持稳定。
根据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发布的《世界石油展望 2045》,预计 2025 年石油需求为1.06 亿桶/日,2035 年将达到 1.10 亿桶/日,2035 年后世界石油需求将趋于平稳。
“十三五”期间,国内石油化工行业“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大框架基本形成。2015 年发布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提出重点建设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七大世界级石化基地,推动我国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以七大基地为主基调的新建、改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加速推进,我国炼油能力持续稳步提升,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数据,2022 年国内总炼油能力达到 9.24 亿吨/年,而美国总炼油能力约在 9 亿吨/年,中国炼油能力已经超过美国领跑全球。根据思瀚产业研究院数据,2023 年我国炼油总产能达到 9.36 亿吨/年,炼油能力保持世界第一。
我国炼油能力持续稳步提升,但行业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炼厂数量众多、单厂规模有限,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地方炼厂平均原油加工能力仅为 546 万吨/年,低于 650 万吨/年的全球炼厂单厂产能平均值2,众多小型炼厂使我国炼化行业面临低效率、低利润等问题。
为避免炼油产能无序扩张,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 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 10 亿吨以内,千万吨级炼油产能占比 55%左右,各地要依法依规推动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 200 万吨及以下的炼油装置有序淘汰退出,新建炼厂的常减压装置规模不得低于 1,000 万吨/年。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国内千万吨级炼厂共 36 家,合计产能 5.22 亿吨/年,约占 10 亿吨/年炼油产能
“红线”的 52%,千万吨级炼厂仍将保持扩张。根据隆众资讯统计,截至 2023 年底,我国仍有 32 家 200 万吨/年及以下常减压装置的炼厂,同时以炼油产能“红线”10 亿吨/年计算,我国未来大型炼厂新增及替换产能接近 1.3 亿吨/年。
B、乙烯炼化行业
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产品规模占全球石化产品总量的 75%以上,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其产量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乙烯装置生产的乙烯、丙烯、丁二烯、乙炔、苯、甲苯、二甲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是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基础原料,乙烯一直被视为决定化工产业生产水平的关键指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乙烯产能经过多轮集中投放期,“十三五”期间,我国乙烯产能从 2,200.5 万吨增长至 3,518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近 10%,截至 2022 年底,国内乙烯总产能 4,675 万吨/年,比2017 年翻一番,占世界总产能的 23.4%3,2023 年我国乙烯总产能约为 5,282 万吨/年。
尽管近几年我国乙烯产能迅速放量,但乙烯当量消费进口依存度依然较高,以2022 年为例,我国乙烯当量消费约为 6,037 万吨,远高于我国的乙烯产能及产量,我国乙烯产能未来仍有扩张需求。“十四五”期间,国内乙烯将迎来扩产高峰,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 ,到“十四五”末,我国乙烯产能将达到 7,000万吨/年左右,国内乙烯的扩产将带来炼化专用装备需求量的上升。
在“能耗双控”和“双碳”背景下,“炼化一体,降油增化”成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国内大炼化企业持续推进“降油增化”的产业转型布局,积极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促进产业链整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优势。
“十四五”期间,我国石化行业结构将迎来深度调整,未来几年内,众多大型炼化项目将陆续建设、投产。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政策引导下,我国炼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一带一路”沿线 60 多个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未来对石油消费需求巨大,但沿线多数国家的炼化产业规模较小、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炼化装备制造业进口依赖度高。我国石油炼化产能已经升至全球第一,拥有现代化炼厂全流程技术,具备为业主提供全过程项目服务能力,炼化装备制造水平大多数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先进的炼化技术、装备及服务。
当前,我国以“三大油”为首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炼化工程建设,提升了我国炼化工程的国际知名度,随着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炼化产业建设需求的提升,国际炼化市场将为国内企业带来巨大潜力。
②精细化工
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用途广、产业关联度大,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在医药、电子材料、染料、油墨、食品添加剂、化妆品、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建筑新材料、电池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是全球各国优化产业结构和扩大经济效益的战略重点。
精细化工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化学工业发达程度和化工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化工行业精细化率不高,仅为 50%左右,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70%左右的精细化率相差较大。此外,我国精细化工产品品种也较少,目前全球精细化工产品大概有 10 万种,而我国大概有 2 万种,仅为全球品种的 20%左右。
我国十分重视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逐渐将其作为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并列入 863 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级计划项目,在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及市场需求的引导下,我国精细化工行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思瀚产业研究院数据,2023 年我国精细化工市场规模约为 7.0 万亿元,预计 2027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1 万亿元。
虽然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当前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性能、功能化和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进口依存度仍然较高,也制约了下游行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高端电子化学品领域,几乎全部被国外产品垄断。未来随着下游各行业的发展,对精细化工材料的性能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将会进一步促进国内精细化工行业发展,国内精细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在精细化工领域中,有机硅性能优异,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建筑、纺织、医药、日化等领域,有机硅材料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导体、新能源、5G 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有机硅产业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根据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CAFSI)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有机硅单体产能增长至 548 万吨,同比增长近 10%。
③新能源光伏发电行业
在全球能源转型大背景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增速明显。根据 IEA 数据,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 420GW,同比增长约 85%,累计装机容量达 1.6TW。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 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近 217GW,同比增长约148%,全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到 609GW。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光伏产业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光伏装机规模的高速增长将带动产业链相关上游行业的蓬勃发展。
多晶硅是生产光伏电池的主要原材料,是光伏及半导体产业最基础的功能性材料之一。根据纯度的不同可将多晶硅分为太阳能级多晶硅与电子级多晶硅。其中,太阳能级多晶硅是指以纯度 99%左右的工业硅为原料,经过各种物理或化学方法提纯后,使得硅纯度达到 99.9999%以上的高纯硅材料,主要用于光伏电池的生产制造。
受益于近年海内外光伏装机容量的高速增长,下游对于多晶硅需求攀升,推动中国多晶硅企业大幅扩产,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多晶硅产业在过去数十年中不断向中国转移,带动国内多晶硅产能不断扩张。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中国多晶硅产能与产量自 2017 年以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2 年中国多晶硅产能和产量分别达到120.3 万吨和 82.7 万吨,同比增长 131.8%和 63.76%;华泰期货研究所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多晶硅产能和产量分别达到 210 万吨和 147.1 万吨,为全球多晶硅贡献主要增量。
2020 年以来,受双碳战略以及行业技术提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链上游盈利能力较强的环节,不仅行业龙头为了保障供货大幅扩产,同时产业链中下游的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厂商也在尝试进入硅料领域,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纷纷宣布扩产计划。
④其他领域需求情况
A、碳化塔市场
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玻璃、洗涤剂、食品、化工、肥料、冶金等行业中,我国纯碱需求量主要集中在玻璃工业、新能源行业,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光伏玻璃、碳酸锂产品的推动下,我国纯碱产量呈现平稳增长态势。纯碱生产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和天然碱法两种,化学合成法又可分为氨碱法和联碱法,我国纯碱生产主要多以化学合成法为主,碳化塔为纯碱生产过程中的核心设备。
我国纯碱生产过程中能耗较高,根据发改委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 年版)》,2020 年我国纯碱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约占 36%,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 10%,通过推动老旧装置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推广大型碳化塔等重大节能装备应用等措施,到 2025 年,纯碱领域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 50%,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
另一方面,发改委发布的《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 年版)》依据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对包含纯碱在内的 25 个领域推动分类改造升级,对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原则上应在 2025 年底前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未来我国纯碱行业将朝着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高污染和低能效产能将逐步退出市场。纯碱产业结构调整将带来新型生产设备的更新需求,新型碳化塔作为纯碱生产中更加环保节能的核心装备,必将受益于行业转型,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B、臭氧发生器市场
臭氧是水处理中最有效的消毒剂之一,臭氧具有强氧化性,氧化性强于氟,杀菌性强于氯,具有脱色、除臭、杀菌、除虫等作用,同时臭氧能快速变成氧气增加溶解氧水平,不会产生氯化消毒副产品等二次污染,具有环保、低成本等优势。臭氧发生器是用于制取臭氧气体的装置,由于臭氧易分解无法储存,大多数情况下需现场制取现场使用,因此凡是要用到臭氧的场所均需使用臭氧发生器。
臭氧发生器广泛应用于市政给水、市政污水、工业废水、烟气治理等领域,其中在水处理领域中应用最大。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国家对污染防治实施力度的日趋增强,我国供水水质、污水排放、烟气排放等指标不断提升,驱动臭氧发生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臭氧发生器行业迎来良好的市场发展机遇。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