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资讯

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主流养老方式催生多元化服务场景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4-10-11

居家养老成本较低、无需更换住所,有家人陪伴,是目前我国主流的养老方式。根据《2022 年养老消费调查项目研究报告》,出于身体自理情况、年龄、收入等客观因素考虑,近九成的老年消费者选择居家养老。

在居家养老各类照护服务中,受访老人对家政清洁等日常照料服务、餐饮服务和老年饭桌等助餐服务、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的需求普遍较大,三类主要服务需求占比分别 24.6%、23.4%、22.6%,高龄老人对日常照料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更高。

居家养老是指具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在老人自己或其子女家中安度晚年。居家养老照护服务是指居家养老的老人享受的由家庭成员或雇佣人员或非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照护服务。根据养老服务使用场景和形式,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主要包括上门服务和远程监护两类,也包括家庭设备的适老化改造。

1、以上门服务为主,政策性长护险试点和商业护理保险是主要支付方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市场较为分散,以初创型企业为主,既有聚焦日常照料和康护服务的机构(如福寿康、青松康护、二毛照护等)、或专注智慧照护解决方案的机构(如麦麦等),也有线上线下相结合、提供智慧养老解决方案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如安康通等)。

居家养老服务属于轻资产运营模式,机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机构收入来源主要是通过护理员等专业人才提供的服务来获取相应服务费;成本项主要是人员雇佣成本,也包括各类管理、培训成本和信息化投入成本等。

当前老人自身支付能力有限,政策性长护险试点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支付方。而长护险各试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进入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名单也需要试点地区各级长护险经办机构组织评估,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硬件设备和服务能力、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力等方面有一定要求。因此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普遍以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为核心,逐步向周边辐射、扩大展业范围,搭建全国性服务网络存在客观挑战。

(1)上门服务:由专业人员上门为居家老人提供如助餐、助行、助急、助浴、助洁、助医、日常照料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面向居家老人提供各类服务,但受老年人支付能力和消费习惯等影响,大多机构主要通过为长护险试点和社区提供养老服务、与 G 端(政府部门)合作,通过为养老社区等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与 B 端(企业)合作,间接覆盖 C端老年客户。总体来看,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的支付方主要包括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商业护理保险和自费三类。

根据后文统计的数据,2022 年长护险试点基金支出 104.4 亿元、人身险公司商业护理保险赔付支出 263.7 亿元,尽管商业护理保险赔付支出金额更高,但大多为定额给付型产品,较难协助消费者获得经过机构筛选的优质护理服务。而长护险试点地区选取符合条件的服务机构作为定点服务机构,服务项目清单内的护理服务费用按比例实报实销,尽管基金支出金额仅超百亿,但服务获取更便捷可靠。具体来看:

1)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资金来源:初步建立多方参与、责任共担的多元筹资机制,但基本医保统筹基金仍是长护险的重要资金来源、出资占比在 30%以上,人均筹资水平仅约百元、居民负担轻。

试点地方通过优化职工医保统账结构、划转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余、调剂职工医保费率、个人缴费、财政补贴、慈善捐赠等途径筹集资金,初步建立了多方参与、责任共担的多元筹资机制。筹资标准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护理需求、护理服务成本以及保障范围和水平等因素,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确定,各试点地区实际人均筹资水平差异较大。根据《2023 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 年长护险试点基金人均收入 64.7 元。

保障范围:“失能”的参保人员。面向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人体的某些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从而正常活动能力受到限制或缺失的参保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和专业护理服务或费用补偿。根据《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评估对象的长期护理失能等级主要综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 3 个一级指标来确定。

给付方式:各试点地区选取符合条件的服务机构作为定点服务机构,服务项目清单内的护理服务费用按比例实报实销。根据国家医保局,各试点地区根据护理等级、服务提供方式等不同,制定差别化待遇保障政策,长护险基金主要对各试点地区享受待遇人群使用定点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清单内的护理服务发生的费用进行给付。

上门护理服务频次和时长主要根据老人身体评估等级划分,服务项目一般分为基本生活照料(仅照顾老人,不含做饭、卫生打扫)和常用临床护理两类。考虑与医保待遇大体相当,对符合规定的护理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基金支付水平总体控制在 70%左右。因此,长护险基金支出属于实报实销,居民自费成本低。根据《2023 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长护险试点基金人均支出 8828.7 元。

发展现状:参保人数和享受待遇人数持续增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由局部试点迈向全面推进阶段。根据《2023 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 年 49 个试点城市参加长护险人数共 18330.87 万人,享受待遇人数 134.29万人、在参保人中占比 0.73%;长护险基金收入 243.63 亿元、支出 118.56 亿元;定点服务机构 8080 家,护理服务人员 30.28 万人。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截至 2023年底,长护险参保人数达 1.8 亿,累计 236 万失能人员享受相关待遇,长护险基金累计支出 720 亿元。

2)商业护理保险

资金来源:投保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缴纳保费,费率市场化、价格偏高,对居民经济基础有一定要求。根据南开大学《商业护理保险发展分析》,目前我国商业护理保险费率厘定大多依赖再保国外数据的失能发生率,缺乏本国实际的精算标准、精算人员和费率厘定所需数据,使得保险费率较高。以《人保健康卓越今生终身护理保险》为例,40 岁女性、年交保费 10 万元、交费期间 5 年、基本保险金额 406217 元。

保障范围:相对较窄,仅少部分产品保障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被保险人。根据中国人保内刊《关于多层次失能护理保险发展路径的思考》,商业护理保险产品保障范围通常是特定疾病、意外伤害等原因导致被保险人进入相应特定疾病护理状态、伤残护理状态或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等,仅有少部分产品的保障范围是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原因或等待期满后因意外伤害之外的其他原因(也即包括因疾病、意外或年老等原因)丧失日常生活能力。

根据保险合同条款,丧失日常生活能力指被保险人由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双方认可的司法鉴定机构鉴定确定丧失独立完成六项“日常生活活动”(穿衣、移动、行动、如厕、进食、洗澡)中的三项或三项以上的活动能力。

给付方式:定额给付,并不限制服务使用范围限制,但较难获得经过机构筛选的优质护理服务。被保险人满足保险合同约定的给付条件后,保险公司按照约定金额给付相应保险金。根据中国人保内刊《关于多层次失能护理保险发展路径的思考》,2018 年后,在监管趋严和制度标准尚未健全的市场环境下,绝大多数在售产品为定额给付型产品;仅有一款产品可以选择费用报销——被保险人可选择赔付在指定护理机构接受服务产生的费用,并规定了服务时长和服务次数上限。

但定额现金给付只能解决消费者的护理费用问题,无法协助消费者获得经过机构筛选和评估的,在服务标准、频次、时长等方面有明确规定和流程的优质护理服务。

发展现状:监管不断规范行业发展,保费收入 2018 年触底反弹且持续增长,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是产品供给主体。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人身保险产品信息库消费者查询,截至 2024 年 9 月 10 日,商业护理保险产品共 481 款,其中在售 121 款——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占 71.1%、人寿保险公司占 22.3%、养老保险公司占 6.6%。

近年来,监管持续规范商业护理保险发展,具体来看:2016 年 9 月,原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也即“76 号文”),要求自 2017 年 1 月 1 日起,保险公司不得将护理保险设计成中短存续期产品。

2017 年 5 月,原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也即“134 号文”),护理保险产品在保险期间届满前给付的生存保险金,应当以被保险人因保险合同约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引发护理需要为给付条件。彼时市场大量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停售、保费收入下滑。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商业护理保险发展,2018 年商业护理保险保费收入仅 39.2 亿元,在健康险原保费收入占比不足 1%;2022 年保费收入已达 306.62 亿元,在健康险原保费收入占比升至 3.5%,2018-2022 年保费 CAGR 超过 67%。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2 年度商业健康保险经营数据分析报告》,2022 年人身险公司的护理保险赔付支出共计 263.7 亿元,其中长期险以满期给付为主、短期险简单赔付率超过 95%。

3)自费

资金来源:老人或子女自行支付全部服务费用,成本主要取决于个人选择的服务收费。 保障范围:对老人的身体状态没有具体要求,只要老人需要照护、子女需要服务帮助,即可自行选择家政或养老服务公司。但自费同样较难对接优质护理服务。

给付方式:费用支出无限制,服务覆盖广——包括助餐、助行、助急、助浴、助洁、助医、日常照料等各类上门服务。

(2)远程监护:依托互联网、AI 等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实时监测老人状况

远程监护是上门服务的补充和延伸,远程监护设备是居家养老设施适老化改造的重要一环,从老人意愿来看,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根据《2022 年养老消费调查项目研究报告》,53.8%的受访老人更期望与儿女家人同住养老。受访老人对隐私问题较为关注,目前受访老人中仅有 9.4%已安装监控,但 31.1%的老人可以接受安装监控、30.9%的老人部分接受(在不涉及隐私的客厅等公共区域安装)。

远程监护的配套服务对资源整合的要求较高,远程监护设备研发生产公司主要与养老机构等 B 端(企业)合作,提供相应服务和产品、形成智慧养老平台。

但远程监护类公司的资本金和各类资源禀赋有限,较难为用户提供远程监测后期的健康管理、行为分析、紧急救援、医疗护理机构资源整合等增值服务。远程监护依托互联网、AI 等技术,子女和服务机构通过智能手环、红外体感、摄像感应器等智慧养老终端设备远程实时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并在后台及时发现和处理老年人的需求及紧急情况。

如老人出现生活习惯反常的情况时,后台可以自动预警,由专业人员提供健康及安全干预;当老人发生跌倒等紧急情况时,可以自行按下“紧急呼叫按钮”发出救援请求,系统也可以紧急呼叫或自动报警,服务后台立即派出专业人员进行紧急救援。

2、福寿康:我国规模居前的居家医疗照护服务机构

根据公司官网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福寿康智慧医疗养老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下称“福寿康”)2011 年成立于上海,以“打造中国居家医疗照护领导品牌”为愿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优质、便捷、放心的社区居家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福寿康在社区居家养老领域精耕细作十余载,是目前我国规模居前的居家医疗照护服务机构。

福寿康 2017 年成为上海市首批长护险试点机构,年服务量达 100 万人次;2018 年开始实施全国拓展战略,年服务量快速增长。根据搜狐新闻,福寿康 2018年实现整体收入过亿、2019 年整体收入超过 6 个亿;其收入构成中,长护险约占 60%以上、民政购买服务约占 15%、市场化个人付费约占 25%。

根据公司官网,福寿康 2023 年着力推动长护业务与商业业务“双轮驱动”,截至 2023 年底,福寿康业务在全国布局超过 60 个城市,其中有 40 多个城市开展了长护险业务;在全国范围内运营 400 余家分支机构和服务站点,其中包括 280 多个长护险定点医疗护理站,而 400 余家分支机构中包括 8家护理培训学校、10 家养老院、70 多家日间照料中心及长者照护之家、1 家互联网医院、13 家医疗诊所、260 多家医疗护理站等;2023 年员工已超过 1 万人,累计服务用户约 25 万人,年服务量超过 1800 万人次。

推进“互联网+医护康养”的整合照护模式,福寿康现已成为全国连锁化、品牌化的综合性养老照护服务机构,也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居家医疗照护服务机构之一。

根据公司官网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福寿康是原“上海市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首批定点服务机构,开创“医疗护理站+日托”“医疗护理站+长者照护之家”模式,既能服务社区托养机构,又能以托养机构为站点辐射周边社区,为辖区内的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的上门服务,实现医养整合照护模式。

2019 年,福寿康确定“互联网+医护康养”的整合式养老照护服务模式,以引领行业的服务标准、先进的信息技术赋能、专业的医护人才培训和独立的服务质控为主要抓手,完善医疗护理站、日间照料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等服务网络,打通居家、社区、医院、养老机构的全链条服务场景,为健全自理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失智/半失智老人、疾病期老人等人群提供长期护理、上门助浴、私人专护、康复指导和认知症照护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具体来看:

1)长期护理:根据上海长护险试点规定,福寿康面向参加本市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 60 岁以上的人员,按照不同评估等级每周提供不同频次的上门服务,服务内容包括27项基本生活照料和15项常用临床护理;服务费用由长护险基金支付90%、个人支付 10%,其中护理员上门提供基本生活照料需自付 6.5 元/小时、护士上门提供常用临床护理需自付8 元/小时。

2)私人专护:包括协助/专业/专项/特需护理等医院陪护和居家照护。

3)康复指导:适用于脑血管及脑损伤康复、骨折及骨关节病康复、术后恢复和认知功能康复等情况,服务费用按照康复计划定制报价,专业康复师 250 元/小时。4)认知症照护:为认知症长者提供专业的认知症评估、一对一照护计划、BPSD 周边症状应对等认知症专项服务,以及中医保健等康复训练服务和基本生活照护服务等。

3、中国平安:构建“医、住、护、乐”四联体,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迈向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

根据腾讯新闻、央广网和新华网报道,2021 年 3 月,中国平安正式成立居家养老项目组,同年 10 月启动深圳、南京服务试点。2022 年 3 月,其居家养老模式完成了 8 大场景、200 余项服务上线准备;同年 9 月,对外发布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平安管家”;2022 年“保险+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 32 个主要城市,服务超 2 万名客户。2023 年,平安已经完成了三位一体管家

(智能/生活/医生管家)、10 大场景(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到店、到线、到家”服务构建;截至 2023 年 9 月,平安居家养老已覆盖全国 50 余个城市,累计超 7 万名客户获得服务资格。根据中国平安官网《2024 年中期业绩报告》,截至 2024 年 6 月,平安居家养老已覆盖全国 64 个城市,累计超 12 万名客户获得服务资格、超 6 万名客户开启服务。

根据新华网报道,在中国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指引下,平安人寿携手平安健康共同打造、深化“保险+居家养老”模式,购买保险产品达标居家养老会员的客户,将获得相应的居家养老权益。平安居家养老不断整合行业优质资源,持续拓宽保险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同时探索服务标准建设,创新打造出居家养老“联体”模式,帮助长者提升生活品质,守护长者居家安全。

2023 年 10 月,平安居家养老正式发布“护联体”,并整合服务商在试点城市上线平安无忧护服务,自上线后服务人次同比增长 10 倍;2024 年 3 月,发布“住联体”模式并推出“573 居家安全改造服务”,自发布以来,平安管家平台上居家环境安全测评服务人次提升 300%,为全国约 500 个社区、1 万户家庭提供居家安全知识普及服务。2024 年 8 月,发布“乐联体”模式。

1)2023年 10月 31日,中国平安居家养老“护联体”成立。根据腾讯新闻和央广网报道,“护联体”全称“平安居家养老康复护理联盟体”。

平安依托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资源和科技实力,融合北大医疗康复服务标准,结合数字化技术,联合 40多家国内优质康复护理服务供应商及行业内产学研专家,在管理规范、产品、人员、服务联盟、系统建设等方面构建了“标准-系统-服务-履约”闭环。具体而言,平安居家养老“护联体”包括一套科学的服务管理规范、一套完善的康复护理产品、一套专业的人员认证体系、一个优质的服务战略联盟和一套智能的康复护理系统。

2)2024 年 3 月 30 日,中国平安居家养老“住联体”发布。根据新华网报道,“住联体”也即“平安管家安全享老服务联盟”,可以概括为一套 P-SAFE 居家安全享老服务体系。具体包括一项专业的团体标准、一套便捷的评估体系、一个优质的服务联盟和一个智能的服务生态,帮助满足长者居家安全需求。在这套体系下,平安居家养老联合知名校企组建服务联盟,自主研发居家环境安全评估系统,匠心推出“573 居家安全改造服务”——通过“5”分钟自主评估,快速发现老人居家安全隐患和需求;整合联盟资源,针对性地提供“7”大空间智能适老化改造;通过“3”位一体的管家,实现服务全流程跟进、风险全天候监测。

3)2024年 8月,中国平安居家养老“乐联体”发布。根据新华网报道,“乐联体”可以总结为管家“三伴”服务体系,通过伴聊、伴学、伴游以及服务监督,为长者提供全方位的享老文娱解决方案。具体来看,一是“伴聊”,涵盖 AI 聊个天、管家友伴、心灵友伴三类伴聊服务,为长者一键解忧;二是“伴学”,联合权威高校,打造北京大学-平安居家芳华班,并携手优质老年大学等合作方,帮助同城长者相伴学习,重温课堂美好时光;三是“伴游”,医生管家、生活管家线上全程陪伴,帮助长者在享受旅游和旅居服务过程中更省心。为保障客户权益,“三伴”服务体系配备了严格的人员和流程质控体系。

根据中国平安官网《2024 年中期业绩报告》,居家康养服务对寿险主业的赋能价值持续凸显——2024 年上半年,享有养老权益的客户贡献 NBV 占比 38.3%(YoY+9.3pct),享有居家服务的客户件均 FYP 是不享有居家服务的客户 3.8 倍,居家康养新高客占比 77%(YoY+23pct)。

根据新华网报道,下一步,平安居家养老将继续聚焦长者的核心需求场景,完善“联体”建设,持续深化“护联体”“住联体”“乐联体”内涵,携手产、学、研各方共建行业标准与生态,为老年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来源:中国平安 思瀚研究院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