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制品行业呈现寡头垄断,国内国资主导行业并购整合
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呈寡头垄断格局,市场占有率、浆站数量以及采浆占比高度集中。全球血液制品企业,数量从 20 世纪末 100 多家到目前不到 20 多家(不含中国),其中美国5家,欧洲 8 家,基立福、杰特贝林、奥克特珐玛、武田主导全球市场。
全球有上千家单采血浆站,血浆采集量约 6 万吨;其中近 70%设置在美国,10%在欧洲。基立福(GRIFOLS)、杰特贝林(CSL)、奥克特珐玛(OCTPHARMA)、武田的浆站数量占到全球浆站数量的近70%,采浆量达到 70%以上。按全球血制品市场 300亿美金计算,杰特贝林(19.9%)、武田(19.8%)和基立福(17.6%)占领了全球近六成的市场。
国内血液制品内部整合,外延并购加速发展。国内血液制品企业经过行业大量并购、重组后,截至目前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约 28 家。近年国资参与血液制品行业的整合,多家主要血制品企业被国资收购,后续有望借助国资背景加强血制品业务。
2、单站采浆量和吨浆收入行业差异大,浆站经营效率是关键
国内集中度较高头部效应显著,新设浆站开发带来增量。国内血制品行业形成了以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派林生物为行业龙头的竞争格局,2023 年前四家公司采集血浆量都计在 1000 吨以上,合计采浆占国内血浆采集量 60%,头部效益明显。血液制品行业供给端增长主要来自于新设浆站和已有浆站的开发,天坛生物 2020 年-2023H1 在营浆站新增20多家,华兰生物和派林生物 20-22 年新增浆站也较多。
已有浆站采浆效率、吨浆利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各企业单站采浆量与单吨收入差异较大,单站采浆量平均在 33-57 吨/站之间,单吨收入在 130-311 万元/吨之间。华兰生物单浆产浆达到 42 吨/站,采浆效率较高。博雅生物有着最高的单吨收入,22 年达到311万元/吨,单吨收入的不同与血制品企业的产品结构有关。未来随着浆站采浆效率提升、吨浆利用提升,血制品企业效益也有较大提升空间。
3、血液制品企业品种逐步丰富,高浓度静丙等品种陆续上市
国内血液制品企业品种逐步丰富,有望产生更多大品种。天坛生物是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中品种较多、规格较全的企业之一,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派林生物分别有血液制品品种 14、12、11、11 种。国内血液制品企业布局多种血液制品产品研发,根据药智网数据显示,天坛生物、山东泰邦有近十个管线。其他企业也有品种在临床中。其中高浓度静丙、重组凝血 VIII 因子已经上市,已经进入临床的新品种有多款,包括C1 酯酶抑制剂、人凝血因子Ⅸ、静注炭疽人免疫球蛋白。
四代层析静丙上市,四代静丙治疗效果相似,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上世纪60 年代,欧洲浓度为 3%的第一代静丙上市;上世纪 90 年代,成都蓉生在国内推出浓度为5%的第三代静丙,23 年 9 月天坛生物子公司成都蓉生的国内首个第四代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蓉生静丙®10%”正式获批上市。四代层析静丙相比于国内 5%浓度的传统三代静丙,在蛋白纯化、病毒灭活、产品配方等方面更优,临床使用更加安全高效。
输注四代层析静丙单次输注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期间导致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显著减少。药代动力学分析表明静丙10%和 5%在 28 天给药间隔下具有生物等效性。静丙 10%制剂在儿童和成人受试者中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国产重组人血白蛋白进入临床 3 期,安全性良好,预计上市后解决国内白蛋白短缺问题。目前,全球市场上只有通过血浆提取得到的人血白蛋白药品,全球市场尚未有重组人血白蛋白上市药品在售。人血白蛋白使用剂量高、用量大,对安全性、成本、规模化生产要求高,是国际上的技术难题。
在研的重组人血白蛋白药品数量较少,药智网数据显示,禾元生物、安睿特的重组人血白蛋白已经进展到 3 期临床。一项重组人血白蛋白和人血白蛋白临床I 期对比的实验表明重组人血白蛋白耐受性良好,AE 发生率相似,安全性和重组人血白蛋白相似。如果重组人血白蛋白产品上市,预计将解决国内白蛋白资源短缺和血浆来源人血白蛋白病原体的传播的风险,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