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企业在医药产业链中承担连接上下游的桥梁职能,是医药市场平稳运行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在人民健康意识增强、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医药流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但在全面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医药行业业绩压力逐步从制造企业向流通企业传导,加之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医药流通行业直报企业平均毛利率整体下行,在市场扩容趋势下陷入“增收不增利”窘境,利润空间持续压缩。
医药流通企业在医药产业链中承担连接上下游的桥梁职能,通过流通过程中的交易差价及提供增值服务获取利润,其业务模式涵盖从医药制造商采购后,直接销售给医院、诊所、药店等终端客户,或批发给分销商,再经分销商转售等环节,确保医药产品从制造商高效流通至终端用户,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营与患者治疗需求,是医药市场平稳运行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在人民健康意识增强、人口老龄化加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及行业标准体系日益完善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下,全国药品流通市场销售规模持续增长,据商务部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系统数据,2019~2023 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1销售总额(含税)由 23,583 亿元增至 29,304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5.58%,由于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医院门诊数量急剧下降,同时伴随互联网医疗和线上零售药店的快速发展,居民购药习惯亦在逐渐发生转变,上述因素使得零售市场扩张速度显著高于批发市场,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8.33%,成为医药商品市场扩容的主要动能。在行业需求扩张的推动下,2019~2023 年全国药品流通直报企业2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保持增长态势,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5.99%和 4.38%。
从销售区域来看,华东与中南地区凭借其较高的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区域市场销售规模近年来稳居医药流通市场第一、第二名位置,区域销售合计占比保持在 53%左右;从医药商品细分领域来看,西药类销售仍居主导地位,但受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以下简称“国采”)等因素影响,该品类药品价格降幅较大,销售占比亦呈下降态势,中成药类及医疗器材类等非西药品类产品销售占比相应提升。从销售渠道构成来看,医药流通企业对医疗机构的销售额占据医药流通市场的较大份额,占比稳定在 50%左右。
2018 年 3 月,国家医疗保障局(以下简称“国家医保局”)正式挂牌,并每年组织医保目录调整工作;2018 年 11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此后,试点正式扩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药品集中采购。截至 2024 年末,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进行 10 批,中标药品品种逾 400 个,每批集采中标品种价格平均降幅普遍在 50%以上;国家组织高值耗材集采已进行 5 批,覆盖类别持续增加,中标品种价格平均降幅在 60%以上。
近年来受益于市场需求增长,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整体保持增长,但 2022 年以来因部分产品销售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医保谈判及国采常态化运行等因素影响下,主要经济指标均呈下滑态势,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整体处于负增长区间,其中 2023 年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下降 3.7 和 15.1 个百分点,相较收入而言盈利下滑更为严重。
医药流通行业作为医药制造行业的下游行业,其毛利率、利润率及净利率等盈利指标常年维持较低水平,随着制造企业的业绩压力逐步向流通企业传导,加之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医药流通行业直报企业平均毛利率整体下行,利润总额增速显著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在市场扩容趋势下陷入“增收不增利”窘境,利润空间持续压缩。
在高杠杆与低毛利经营模式的压力下,医药流通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敏感度很高,国采政策的逐步深入对医药流通企业应收账款账期增长起到一定延缓作用,但在地方财政及医保支付承压背景下,行业账期延长趋势仍难以逆转,尽管头部企业保持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和信用水平,行业整体仍面临一定短期偿债压力,随着国家医保局和财政部提出建立预付金制度,未来医药流通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或将改善。
医药流通企业的下游客户主要是医疗机构,在药品纳入国采前,公立医院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能够要求较长的账期,医药流通企业可能会采取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以加速产品入院、提高销售区域覆盖广度与深度,导致合同约定的回款时间往往较长,或者即便达到约定期限
亦不能实现货款有效回收,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货款拖欠严重情况。医药流通企业往往需要通过持续对外融资保障营运资金周转,在高杠杆与低毛利经营模式的压力下,其对应收账款的敏感度很高,行业竞争加剧的同时也加速了行业尾部企业出清,仅少部分头部企业能够维持边际利润。随着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及多批次国采政策实施,通过压缩中间环节“挤水分”,不仅有效降低虚高价格,促进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部分省份通过多元化机制保障款项周转4,这亦是药品国采“四个确保”制度5设计的核心内容。
从医药流通行业样本企业6近十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7来看,在国采政策实施以前,医院纯销类业务快速发展及该类收入占比提升使得医药流通企业应收账款账期呈快速增长态势,2019 年以后,随着国采政策逐步深入,其对应收账款账期增长起到一定延缓作用,但在地方财政及医保支付承压背景下,长期以来的行业账期延长趋势仍难以逆转。
在货款回收延迟与收入规模扩张的双重驱动下,尽管医药流通企业能够通过年末结算及开展保理业务等方式实现全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回正,但仍无法实际解决营运资金压力,促使其持续加大债务融资力度以保障正常经营运转,进而亦导致企业债务负担不断加重且财务费用持续上升,尽管头部医药流通企业能够凭借其强大的股东背景、突出的规模优势以及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在行业出清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和信用水平,行业整体仍面临一定短期偿债压力。
中诚信国际关注到,2024 年 11 月 11 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医保基金预付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预付金制度,专项用于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等医疗费用周转支出,以缓解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垫支压力,未来随着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预计医药流通企业资金周转情况或将改善。
医药流通行业已从早期并购扩张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整体并购节奏显著放缓,“4+N”竞争格局基本定型,头部企业持续集聚优质行业资源,通过“批零协同”、“工商协同”、“药械协同”等方面多措并举以延伸供应链布局及增厚利润,同时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赋能下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长期来看,医药流通行业仍保持较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但需关注行业政策等外部因素对其信用质量的影响。
在医药流通行业规模整体扩张背景下,其内部分化亦持续加大,全国性及区域性医药流通龙头企业凭借其在仓储网络、数字化管理、融资渠道与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有效承接中小流通企业市场份额,行业头部企业通过整合资源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当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已从早期 “跑马圈地”的并购扩张阶段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头部医药流通企业在对外并购时对于并购标的遴选更加严格与慎重,更看重并购标的能够为其带来的区域与产品条线补强,随着优质并购标的数量逐步减少,头部企业的并购节奏亦显著放缓,商誉增速明显较以往下降。
目前,以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和九州通四大全国性医药流通企业和多个区域性龙头企业构成的“4+N”行业竞争格局已基本定型并趋于稳定,2023年医药流通行业 CR4升至46.72%,CR100升至61.47%,行业集中度保持上升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
在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情况下,医药流通企业尤其头部企业通过“批零协同”、“工商协同”、“药械协同”以及 SPD(耗材集中管理)和 CSO(医药品牌运营服务)等方面多措并举以延伸供应链布局及增厚利润。
批零协同方面,近年来医药零售企业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23 年末连锁化率为 57.8%,与上年基本持平,在促进处方外流政策的陆续落地下,未来药品零售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但也对专业化服务、用药安全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工商协同方面,国采后仿制药企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同时医药流通企业加大创新药及特色中药品种等布局力度,依托其渠道优势,研产销一体化布局有望实现自产新品种快速放量;医药流通企业还通过拓展医疗器械、医美等非药新业务,推动多业态协同联动,并布局SPD 项目,加大高毛利的 CSO 业务布局力度以提升自身利润空间;
此外,随着医保信息平台建设、电子处方应用以及线上购药平台的蓬勃发展,医药流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高速推进亦为其加强内部管理与加速外部拓展提供新思路与新途径,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赋能下,企业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营销管理,推出定制化和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构建更加系统全面的销售网络。长期来看,随着上述战略的陆续实施以及供应链服务与数字化转型赋能提质增效不断深入,未来医药流通行业的行业规模将保持稳步增长,行业整体仍保持较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但需关注行业政策等外部因素对其信用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在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医药流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但在全面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业绩压力逐步从医药制造企业向医药流通企业传导,医药流通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窘境,利润空间持续压缩且账期延长趋势难以逆转,尽管头部企业保持良好的抗风险能力和信用水平,行业整体仍面临一定短期偿债压力,未来预付金制度的持续深入有望改善企业资金周转情况。当前,医药流通行业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头部企业持续集聚优质行业资源并多措并举延伸供应链布局,长期来看,医药流通行业仍保持较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但需关注行业政策等外部因素对其信用质量的影响。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