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拥有沿江、近海、临边等便利的交通条件,是中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枢纽,交通便捷,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立体交通网络,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日臻完善。“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和“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举措,按照建设“四个城市”总体要求,超前谋划部署、优先推动落实,基本形成高效快捷的对外立体交通网络格局,机场航线实现东盟国家主要城市全覆盖,高铁直达全国主要城市,“一环六射三横一纵”高速公路网全面形成,中越跨境班列累计超500列,为全市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和新时代开放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国际空港枢纽初步形成。2020年,南宁市成功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区域航空枢纽,为南宁市发展临空经济创造了先机。“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了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南宁至崇左城际铁路、新江至扶绥一级路、沙井至吴圩高速公路等集疏运项目,全力打造公铁空联运的区域航空枢纽。2020年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开通航线205条,较“十二五”末增长35%,与东盟国家首都实现全部通航,通航点数量居全国第4位,形成“东盟通”和“省会通”的“双扇形”航线网络布局。全货机航线取得突破,稳定执飞南宁—胡志明、南宁—马尼拉2条货运航线。2019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76万人次,较“十二五”末增长超50%,2020年受疫情客观因素影响,完成旅客吞吐量1058.4万人次,在后疫情时期成功保持在全国千万级机场行列。
高铁通道建设成就突出。客货分离的“米”字型干线铁路网基本成型,至2020年,南宁市铁路网运营里程达755公里,高铁/动车规模达355公里,位列全区首位,高铁规模位列西部地区省会/首府城市(含直辖市)第二(仅次于重庆市),位列全国少数民族首府城市第一,实现高铁“1234”出行时圈,即1小时通达北钦防经济区,2小时通达区内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4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目前在建高铁里程约300公里,达到历史新高。
公路内外循环效率更高。至2020年,南宁市公路总里程约15790公里,较“十二五”末增长24.8%,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43公里,位于全区第一,较“十二五”末增长24.9%,形成“一环六射三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实现高速公路“12410”出行时圈,即1小时通达市域各县(市、区),2小时通达北部湾经济区、4小时通达全区14个地级市、10小时通达临省省会城市。2020年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700公里,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普通国省道规模达到1967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国省道占比约80%,在建普通国省道约300公里;全市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9%,2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畅率达100%,基本实现能通尽通。
南向东融航道加速形成。南宁港船闸瓶颈问题有效缓解,老口水利枢纽建成运营、邕宁水利枢纽蓄水通航,西津二线船闸基本建成,完成南宁至贵港Ⅱ级航道,2000吨级船舶可从南宁经贵港直通粤港澳大湾区;港区功能成功分离,建成牛湾作业区一期、六景转运站作业区、八联作业区等货运码头,2000吨级以上泊位数达到26个,中心城港区实现转型升级,建成民生旅游码头、亭子码头等客运码头;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正式开展前期工作,为南宁港发展为西南地区江海联运启运港创造条件。
交通枢纽布局融合升级。基本形成“2+2”立体交通枢纽布局。凤岭综合客运枢纽站(一期)投入运营,开工建设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以南宁东站、吴圩机场为依托的公铁、公铁空联程联运枢纽基本形成;物流枢纽逐步由单一功能、分散布局的传统模式向融合集约转型发展,南宁国际铁路港(一期)、南宁玉洞交通物流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公铁联运的陆港型物流枢纽初步形成。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