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及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上升,但全球范围来看,但燃油车占汽车市场份额仍然较高,根据易车榜数据显示,2024年 1-10 月份,中国汽车销量 1,803.02 万辆,新能源车占比 46.30%,美国汽车销量 1,349.76 万辆,新能源车仅占比 9.50%,此外,印度、日本、德国、巴西、英国等主要市场的新能源车渗透率普遍大幅低于中国。
因此,燃油车在海外市场仍具有较大市场空间,同时,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新能源车型仍保留了内燃机作为主要或辅助动力源,电动机取代内燃机作为乘用车主要动力输出系统仍需经过漫长时间,内燃机在未来短时间内仍然是乘用车的主要动力解决方案。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于 2021 年发布的《内燃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指出了新一代内燃机技术发展方向与需求:“„突破关键零部件技术,开发智能燃料喷射系统、高效增压和电动增压及关键传感器„”并提出:“2025 年全行业内燃机热效率和有害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力争 2028 年前内燃机产业实现碳达峰,2030 年内燃机有效热效率与 2020 年相比提升 10%-30%,实现近零污染物排放;2035 年碳中和燃料规模化应用,内燃机产业碳排放较碳峰值降低 20%以上,2050年内燃机产业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
我国自 2023 年 7 月起实施的国六排放标准 b 要求车企开发和应用更加先进的发动机、废气后处理和控制技术,以满足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同时也将促进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不断提升发动机热效率成为行业共识,从主流发动机厂商的新一代产品来看,更高的燃油喷射压力、更高的压缩比、更智能的热管理系统、集成式排气歧管降摩擦技术、冷却废气再循环系统成为主流的技术发展路线。碳中和目标下,发动机热效率的提高以及碳排放的降低将催生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需求进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