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资讯

中国大陆地区医疗通胀趋势解读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02-11

1. 医疗通胀的定义

首先,从医疗通胀的定义来看,它受到单次就医成本和就医行为两大因素的影响。单次就医成本主要受通货膨胀率、地区以及就诊医院的影响。就医行为指就医的频次,包括使用率和人均就诊次数。

其次,医疗通胀的底层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人群的结构、生活方式和健康因素会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率;经济发展情况和收入水平会影响单次就医的成本;政策的变化,如近年来中国实施的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分疾病诊断组付费、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谈判等政策都直接影响居民的就医成本;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扩大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能提升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也能帮助患者获得更先进的治疗手段,但背后隐含的就医成本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此外,2020年–2022年新冠疫情对于医疗供给和需求的影响,以及医疗限制解除后就医需求的全面释放,是近几年医疗通胀率发生波动的重要原因。

如何控制医疗通胀的增长是企业需要面对的难题。从控制手段来看,主要包括控制单次就医成本以及就医使用频次:控制单次就医成本需要分析员工所在地域、医院网络以及疾病构成,控制就医使用频次需要分析团体人群构成、流动率、医保卡使用情况,并结合上述的数据分析设置计划,如自付比例、免赔额、单项限额、就医网络等,从根本上影响被保险人的就医行为。从长期来看,员工的健康状况对医疗成本的影响更加关键,建立企业的健康管理计划将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增长。

2. 基于卫生统计数据的中国医疗通胀率

基于国家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在新冠疫情前 (2011年–2019 年)年化医疗通胀率为10.7%。2020年受第一波新冠疫情影响,就医频次大幅下降,人均医疗成本较上一年下降了3.1%。2021年新冠疫情得到控制,人均医疗成本反弹11.4%。2022年受第二波疫情影响,人均医疗成本仅较前一年增长约2.8%。从2019至2022年数据来看,平均医疗通胀率仅3.5%,显著低于既往年份。2023年就医秩序恢复正常,就诊在2023年出现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测算,2023年全年医疗通胀达到18.7%,预计2024、2025年将企稳回落至约8%。

3. 中国医疗通胀率的驱动因素的分析

次均费用(下表实线):从下图可以看到,从2016年到2023年,门诊次均费用逐年上涨,年化上涨幅度约5-6%。然而,卫健委最新公布的1-8月同期就诊费用对比数据显示,2024年次均费用或将出现近年来首次小幅度下降。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低于门诊,尤其从2021年DRG/DIP政策逐步开放试点后,住院的次均费用呈下降的趋势,根据测算,2023年住院次均费用降幅可达约5%,且2024年依旧保持下降趋势。

使用率(下表虚线):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门诊和住院的使用率在2020-2022年间出现显著下滑,但是在2023年恢复就医秩序后大幅反弹,2023年实际医疗通胀达18.7%,预期医疗通胀将在2024年回落至正常通胀水平。整体使用率(2016-2023)在人口老龄化、医疗技术的发展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且预计2024年会保持该增长趋势。

4. 怡安客户企业医疗通胀趋势分析: 企业补充医疗

2019年1月–2024年6月,年化医疗通胀约为7%,分为以下两个阶段:阶段一:2019年1月–2022年12月,受到两波新冠疫情的冲击,医疗资源的使用率大幅下降,月度人均赔款基本与疫情前持平,此期间年化医疗通胀约为2%。阶段二:2023年1月–2024年6月,就医限制完全放开,人均赔款大幅度反弹。2023年下半年,因呼吸系统在秋冬季的爆发,人均赔款在2024年1月达到了近五年的顶峰,此期间月度人均赔款迅速上升,年化医疗通胀达16%。

5. 怡安客户企业医疗通胀趋势分析: 高端医疗

2019年1月–2024年6月,年化医疗通胀约为8%,趋势与企业补充医疗近似,同样分为以下两个阶段:阶段一:2019年1月–2022年12月,受到两波新冠疫情的冲击,医疗资源的使用大幅下降,月度人均赔款涨幅并不明显,此期间年化医疗通胀约为3.7%。阶段二:2023年1月–2024年6月,就医限制完全放开,人均赔款大幅度反弹,年化医疗通胀高于企补医疗险的水平,达19%。

6. 怡安客户企业补充医疗就诊趋势分析

根据怡安内部客户2019年至2023年全年就诊数据分析,2023年整体就诊需求已全面释放,相较于2022年就医使用率大幅上升,且显著高于2019年的水平,其中子女的就医使用率增长最高,主要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爆发有关。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呈明显的季节性规律,且在2023年疫情管控全面放开后迅速增长,在2023年11月–2024年1月达到高峰,随后回落。

同时,与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的慢病发生率也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23年后整体发生率明显超越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以内分泌系统疾病为例):

7. 未来趋势判断

怡安认为,整体就诊的反弹已在2023年全年充分释放,根据2024年至今的数据来判断,2024年及2025年的医疗通胀将会在多方因素的平衡下回落至约8%的水平,在分析2024年及2025年的医疗通胀时,我们可以将其驱动因素分为两类:推动医疗成本上涨的因素和推动医疗成本下降的因素。以下是对这些因素的详细分析:驱动医疗成本上涨的因素:人口老龄化根据《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根据2024年发布的 《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预计到203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20%,到206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7.4%。老龄化趋势将导致医疗资源需求和医疗支出的增加。根据怡安企业客户的内部数据分析,员工的平均年龄也从2019年的32岁增长到2024年的34岁。

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以及员工平均年龄上升,团体医疗险的使用率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集中在三级医疗机构虽然各地在积极推广分级诊疗政策,然而根据卫生统计年鉴统计,三级医院就诊的集中度依旧逐年提升:2014年仅约51%的就诊量发生在三级医院,到2023年全年该比例已上升至64.1%。而三级医院的次均就诊费用显著高于一级与二级医院,导致整体次均就医费用的上升。

商保的理赔及服务优化刺激了医疗消费的增长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广泛运用,以及医疗数据信息化的普及,保险公司端的理赔处理速度逐年提升;同时保险公司持续致力于改善商保的理赔体验和时效,这不仅增强了个人对商保的购买及使用意愿,还帮助患者更快的获得医疗资源。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医疗消费的增长,进而推动医疗成本上升。

另一方面,国家层面也在进一步推动医保和商保的合作:国家医保局在各类座谈会、调研会中多次强调要积极推进医保、商保、慈善等“一站式”同步结算,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患者体验。根据怡安的数据分析,有多家保险公司在2024年整体理赔赔付进度明显加快。部分保险公司在13个月内基本即可完成全年约90%–95%的理赔金额赔付。

驱动医疗成本下降的因素:社保门诊共济政策全面普及自2023年起,多省市开始实行社保门诊共济政策。根据怡安企业客户测算,门诊共济政策新政下社保统筹支付的比例大幅提升,尤其在政策力度较大的省份,如广东省,门诊费用中社保统筹的占比由原约10%提升至30%;江苏省的门诊费用中社保统筹占比也由之前约10%提升至约29%。社保统筹支付金额的提升有效减轻了商保医疗成本的负担,因此通过引导参保人门诊就医使用医保卡能够有效帮助企业节约赔付成本,缓解赔付率上涨的压力。

2024年也有更多的省份实施了门诊共济政策,如辽宁(2024年1月1日起,随着沈阳市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启动,我省14个市全部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建立普通门诊统筹制度。)、云南(2024年9月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实施办法》,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等。其中以沈阳为例,沈阳地区门诊统筹赔付上限由150元/月直接上调至12,000 元/年,且门诊统筹适用的医疗机构从一级医疗机构扩展到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社保统筹承担的比例显著上升。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