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极材料发展状况与趋势
目前,动力电池装机量中,占比较高的正极材料主要是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储能锂离子电池装机量中,磷酸铁锂电池凭借较低的生产成本、出色的循环性能、较高的安全性占据主流。
(1)主要正极材料性能比较
目前国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为主,其主要差异如下表所示:
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CTP高集成动力电池、刀片电池、JTM电池等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技术的突破,以及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的技术创新,磷酸铁锂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显著提升,与三元电池的差异日益缩小。相比于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安全性、生产成本以及循环性能上,具体为:
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安全性较高
三元材料通常在180摄氏度以上会出现自加热,在约200摄氏度发生分解并释放出氧气,在高温下电解液迅速燃烧,加剧连锁反应,业界对其安全性的有效保障关注度较高。磷酸铁锂材料的安全性能相对较好,在250摄氏度以上才会出现热现象,在700-800摄氏度时才会发生分解,分解时不会释放氧分子,燃烧不如三元材料剧烈。
因此,在新能源客车、专用车等新能源商用车领域,一般以磷酸铁锂电池为绝对主流;在新能源乘用车及储能应用领域,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亦较高。
②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钴盐、镍盐和锂盐是制备三元材料的主要原材料,其中钴盐、镍盐在我国的可开采储量较小,供应较为紧张,导致三元材料的生产成本较高。对于磷酸铁锂而言,主要原材料为锂源、铁源、磷源,我国铁源和磷源资源较为丰富,使得磷酸铁锂显示出更为明显的成本优势。
③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循环性能相对更强
磷酸铁锂材料的晶格结构相比三元材料较为稳定,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对晶格的影响不大,因此具有良好的可逆性,从而带来更长的循环性能。磷酸铁锂电池单体电芯的循环寿命在 3,000次以上,三元材料电池单体电芯的循环寿命在1,500次以上,磷酸铁锂材料的循环性能具有明显的优势。
基于上述各自特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客车、专用车等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尤其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三元材料能量密度相对较高,主要应用于新能源乘用车。
随着补贴政策的退坡和新能源汽车市场降本增效进程的推进,在全面市场化时代,下游客户更注重成本和性价比,磷酸铁锂电池低生产成本、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等优势日益凸显。同时,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技术的突破,以及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的技术创新,磷酸铁锂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均显著提升,助推磷酸铁锂电池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的逐步提升,市场空间的迅速拓宽。
在储能领域,磷酸铁锂电池凭借低生产成本、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等优势,占据电化学储能市场的主导地位。
(2)正极材料市场发展现状
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正极材料产量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正极材料的第一大供应国。根据高工锂电数据统计,2020年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为51万吨,同比增长27%,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①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由于安全性能及循环性能优异,在客车、专用车等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且随着能量密度的提升、成本优势的凸显,磷酸铁锂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渗透率逐步提升。根据高工锂电数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磷酸铁锂电池占比为97%,占据市场绝对主流;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磷酸铁锂电池占比为30%,占比持续提升。
受益于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快速发展及新能源商用车的稳定发展,我国磷酸铁锂出货量保持稳步增长,根据高工锂电数据统计,2017-2020年,我国磷酸铁锂出货量从5.8万吨快速提升至12.4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8%,2021年1-6月我国磷酸铁锂出货量为17.8万吨,已超过2020年全年的磷酸铁锂出货量,主要系: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步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随着补贴政策的退坡和新能源汽车市场降本增效进程的推进,下游客户更注重成本和性价比,磷酸铁锂电池低成本、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等优势日益凸显;
同时,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技术的突破,以及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的技术创新,磷酸铁锂等磷酸盐系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显著提升,使得其成本优势更加凸显,助推其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的逐步上升,市场空间的迅速拓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优势的凸显,共同推动上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
②三元材料
三元材料主要分为镍钴锰酸锂(NCM)、镍钴铝酸锂(NCA)等,其中镍钴锰酸锂凭借高能量密度的优势,在新能源乘用车中逐步大规模应用,是国内三元材料的主要类型。根据高工锂电数据统计,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2021年上半年三元材料电池占比为70%,占据市场主流。
根据高工锂电数据统计,2017-2020年,我国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从8.6万吨快速提升至23.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0%,2021年1-6月我国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为19.0万吨,同比增长近一倍。
编制:诸葛御
责任编辑:赵皋
来源: 思瀚产业研究院 德方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