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处理处置行业处于环保细分行业,受政策法规及监管力度影响较大,因危废种类繁多,产生量大,性质复杂、危险性高,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危废处理处置行业是一个技术门槛高、跨行业、跨区域以及持证经营的法律、政策引导型行业。
我国危废处理处置行业起步较晚,前期行业监管重视不足,危废处置技术及经验欠缺,符合环保标准的处置中心较少,处置设备相对落后,缺乏设计、管理和运行,危废整体处置率较低,使得行业市场规模较小。但随着危废产生量的不断激增,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日益突出,迫于改变环保污染现状的需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支持危废处理处置行业的发展,逐步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日趋严格的监管力度助推了危废处理处置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我国危险废物主要来自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及其它废物。从统计情况来看:产生量最大的为工业危险废物,占全部危险废物产生量的 70%以上,其次为医疗废物,约占 14%。
工业危废处理处置行业资源化整体现状仍有待提高,不同细分行业表现差异较大,危废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向集中在从危险废物提取贵重金属方面,而对于其他资源利用价值较小的危废资源化处置技术复杂、处理难度高,而且对于产生危废的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负担,发展较为缓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 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以下简称《环境统计年报》”),2020 年,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 7,281.80万吨,全国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量为 7,630.50 万吨。
根据《环境统计年报》统计,2020 年,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排名前五的地区依次是山东、内蒙古、江苏、四川和浙江,分别占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的 12.80%、7.40%、7.20%、6.30%和 6.10%。2020 年各地区工业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020 年各地区工业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单位:万吨)
根据环保部门统计,2011 年以来危废产生量出现大幅增量,且每年都有大量的工业危废未被及时安全处置,这些危废的存在给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企业的增多,2020 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已达到 31.31 万亿,危废的产生量也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目前虽然危废处置市场参与企业众多,但整体规模和生产能力偏小,危废处置范围有待扩大,处置技术有待提升,危废处理能力和危废产量存量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催化剂在石油炼制过程中必不可少且用量较大,在使用过程中会因诸多原因导致其活性和选择性下降而从装置中卸出报废,被卸出的废催化剂含有镍、钒等有毒有害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多以氧化态存在,如处置不当遇雨水会转化为离子态进入水体和土壤,对水体、土壤以及植被等造成污染;此外,粒径较小的废催化剂,遇风会进入大气,形成可吸入颗粒物,是造成雾霾的原因之一,进而危及人体健康。
按照每炼制 1 吨原油消耗 0.354kg 炼油催化剂的标准测算,我国炼油行业每年产生约 21.52 万吨炼油废催化剂,其中绝大多数采用填埋方式进行处理,仅有约 10%的废催化剂采用资源化方式处理。废催化剂呈固态,填埋处置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且其含有的镍、钒等有毒有害金属元素以氧化态存在,不会随着填埋处置而自行消失,如填埋处置不当,会直接造成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进而危及人体健康。
废催化剂的资源化处置方式达到减量化、无害化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即将废物循环回用至废物产生单位,又可将废物用来生产与其性质不同的其他基础化工原料产品。资源化处置方式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同时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所以,对废催化剂的资源化处置方式会更受重视,是重点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