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宏观大环境整体上有利于水泥行业特别是行业领先者的发展。水泥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行业,为抑制通胀、调结构及房地产价格所采取调控政 策会给投资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为保民生、稳增长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利于投资的。从以往的财政政策环境和水泥需求相关性看, 呈正相关关系。行业需求增长是可预期的,保障住房加快、水利投资、高铁和城 镇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区域振兴规划推出带来的基础设施改善等均支撑水泥需求增长。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会持续
2021 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 万亿,比上年增加 1.72 万亿 元,同比增长 3.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 1.43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 0.1 万 亿元,同比增长 7.31%;第二产业投资 16.74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 1.82 万亿元, 同比增长 12.23%;第三产业投资 36.29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 0.64 万亿元,同比 增长 1.8%。
2)一带一路、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带建设
2013 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一带一路”。2015 年,“一带 一路”成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标配”,31 个省份均针对“一带一路”的建设进行了破题。2016 年“十三五”中,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 向经济轴带。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直接带动水泥消费的续修。各地针对 “一带一路”的建设进行了规划,加快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突破 点。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海螺水泥、华新水泥、中建材集团等均已在上海进行水泥产能布局与承接国外水 泥建设项目。
自 2014 年 2 月提出“打破一亩三分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2015 年,北京、河北、天津三地将加大 协同力度,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进入实质性突破阶段。交通、生态、产业被视为 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北京提出“制定实施交通一体化、生 态环保、产业对接协作年度任务项目清单,尽快取得新的成效”;河北提出,推 动交通互联互通,推动生态共建共享,推动产业对接协作。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 云南、贵州等 11 省市,而这些省市也均就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进行了定位 和部署。通关便利、航道建设成为各地关注的重点。一带一路、京津冀、长三角 经济带建设能够提高水泥市场需求度,对水泥起到一定的“稳增长”作用。
2017 年 4 月 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规 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 100 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 面积约 200 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 2000 平方公里。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 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作为推进京津冀 协同发展的两项战略举措,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将形成北 京新的两翼,拓展京津冀区域发展新空间。目前,雄安新区已经由顶层设计阶段 转向了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重点项目在强力推进中。雄安新区开展的大规模建 设对水泥行业无疑是重大利好。
3)互联网+、中国制造 2025
“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 111 据战略,鼓励传统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于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中,降低营业成 本,开拓营销渠道,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如今,中国水泥网开始探索水 泥现货点上交易平台、水泥产业供应链联盟等领域,积极挖掘水泥的衍生价值, 创新商业模式,努力实现新常态经济环境下的新飞跃。同时,实施中国制造 2025, 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无疑对水泥需求起 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水泥行业中,多数龙头企业均是国企。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向,必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尽管顶层设计与相关配套文件均已制定完 成,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诸多关键问题有待细化与解决。
5)淘汰落后产能,调结构增效益
按照《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4 号) 要求,2020 年底前,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设项目; 2017 年底前,暂停实际控制人不同的企业间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置换,这 一政策将预计对今后遏制新增产能项目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以新疆为代表的省 份,在政府、行业协会和各主导企业积极开展行业脱困解困措施,为推动行业效益回升,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