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光伏行业发展趋势
1)中国光伏应用市场位居世界前列,市场前景广阔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13 年我国光伏市场实现新增装机容量10.90GW,随后该市场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在“5·31 政策”和竞价政策的影响下,2018、2019 年的国内新增装机总量虽有下降,但仍旧保持在 30GW 以上,并在 2020 年实现反弹。我国光伏市场 2022 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 87.41GW,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 36.3GW,分布式光伏 51.11GW。户用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25.25GW,同比增长 17.3%。
数据来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
尽管我国光伏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但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仍以传统能源为主。根据国务院 2021 年印发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2022 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委相继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将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作为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途径。
2)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随着光伏市场的蓬勃发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逐渐崛起。这些企业以其在资金、技术、成本和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扩大规模。同时,随着二三线小型企业和具有落后产能的企业逐渐被淘汰或整合,产业链中的各环节的集中度也逐渐提高。2022 年中国光伏组件 Top10 企业出货量合计超过240GW,同比增长 60%左右,在全球光伏组件需求中的占比提升到 90%以上,光伏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3)产业链布局完整,生产制造向全球化推进
在行业政策的支持和全球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光伏产业链技术不断升级,已经形成了包含高纯多晶硅生产、拉棒/铸锭、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件生产、光伏发电系统建造和运营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并在全球范围内占有较高的行业规模优势。此外,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各环节的龙头企业在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区进行生产制造布局,积极拓展海外投资和境外并购,推动国际光伏生产格局的发展。
4)N 型技术崭露头角,引领下一代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以 PERC 为代表的 P 型电池的转换效率逐渐逼近理论上限,光伏行业正加速技术迭代,将产研重心放到了以 TOPCon 等为代表的 N 型电池上。N 型电池采用了新型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其在转换效率、双面率、温度系数等参数上均优于目前市场中主流的 P 型电池,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相较于 PERC 电池技术,TOPCon 增加了硼扩、隧穿氧化层沉积等工序,可在原电池设备制程基础上进行改造,是现有 PERC 产能转型的主要选择。
5)光伏应用进一步多元、多样化;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
近年来,基于光资源的广泛分布和光伏发电应用灵活性等特点,我国光伏发电在应用场景上与不同行业相结合的跨界融合趋势愈发凸显,水光互补、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应用模式不断推广。未来,随着光伏发电在各领域应用的逐步深入,“光伏+制氢”“ 光伏+5G 通信”“光伏+新能源汽车”“光伏+建筑”“光伏+煤改电”等应用将进一步多样化。光伏应用的多元、多样化将进一步拓展光伏市场的需求空间。
不同于大型集中式电站,分布式电站是指在用户所在场地或附近建设运行,以用户侧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为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分布式电站具有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就地消纳、因地制宜的特点。可有效解决大型电站的长距离传送问题和并网压力,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2)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光伏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龙头企业崛起和中小型企业逐渐淘汰的趋势。市场规模增长放缓,同行竞争激烈,加之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逐渐减弱,中国光伏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但仍有部分企业以其技术、质量、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争夺市场份额。
隆基绿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等行业龙头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些企业拥有较为成熟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规模较大,在销售渠道、品牌影响力、资金实力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在新能源领域的高速创新和变革中,这些龙头企业能够快速跟进、不断适应,逐渐占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