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改性塑料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业竞争激烈,与国际大型企业相比,我国改性塑料产业的整体技术能力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战、全球地缘政治形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制造产业对供应链的建设愈发重视,要求供应链稳定、可靠,强调自主可控,这也为我国的改性塑料产业创造了新的机遇,随着市场机遇和国家产业的支持,我国改性塑料产业将再上新台阶,出现一批可以和国际大型企业匹敌的优秀企业。
同时,技术同质化、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产品品质低劣的企业也将面临被市场逐步淘汰的局面,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将成为整体趋势。
1、行业发展的机遇
(1)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主要国家争相寻找创新的突破口,而工业创新,材料先行,材料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外溢性,其创新和发展往往能带动其他产业实现革命性的创新和突破,是技术革命的重要基础和催化剂,一直受到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新材料产业被定性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通过大力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弥补基础工业短板,增强发展底气,更可通过基础创新找寻新的产业发展动力,对做强“中国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改性塑料作为有机高分子新材料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新材料行业,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导向,为改性塑料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我国经济转型推动材料领域的进口替代
国际市场上,高端改性材料市场呈现寡头化、巨头化的格局,陶氏、巴斯夫等公司历史悠久,在化工材料领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在配方研发、原料供应、加工制造、专利保护、品牌质量等方面优势明显,因此,长期以来,高端改性材料领域主要被该等巨头所垄断。而国内的改性塑料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虽然依托于中国自身的庞大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高端产品较少,改性材料的高端领域仍是以进口为主。
近年来,受我国经济转型、全球贸易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制造产业逐步开始转型升级,对供应链的建设更为重视,强调自主可控,高端改性材料作为重要的新型材料,其实现进口替代的需求愈发迫切。
国内规模以上的本土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发功能化、高性能化的改性塑料产品,并与国内的先进制造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逐步进入高端改性材料市场。因此,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了材料领域的进口替代,为本土具有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改性材料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3)上游原材料供应持续改善
近年来,随着甲醇制烯烃工艺、丙烷脱氢等工艺技术的发展,我国聚丙烯行业市场产能同步增长,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及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大型化工集团已建立较为完善且稳定的聚丙烯供应体系,进口依赖度逐年下降。同时,我国逐步掌握了工程塑料用新型添加剂、助剂、阻燃剂、玻纤等各种辅助材料的加工工艺,部分产品性能接近国际水平,从而有力促进了国内改性工程塑料行业的发展。
2、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下游应用的丰富所带来的挑战
随着 3D 打印、物联网、5G 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改性塑料下游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这给改性塑料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对改性材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是原有产品的技术标准不断提高,新的改性方向和功能化产品也在不断问世,整体呈现为下游市场对改性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要求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下游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改性材料厂商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包括配方研发、稳定供应及支持服务,甚至在客户的产品开发阶段即介入,从基础材料角度协助客户完成产品研发,缩短新产品从开发到全面投产的周期。这就对改性塑料厂商的研发、供应和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性塑料企业必须紧跟科技前沿,与客户和市场保持紧密的联系,持续创新以满足下游市场的需求。
(2)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材料产业属于与基础研究与产业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新型材料、配方和生产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所需的专业人才,既需要在高校、研究机构多年的深造,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实践经验,具备将理论储备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因此该等专业人才存在起点高、培养周期较长的问题。
同时,我国的改性材料产业起步较晚,技术积累较为薄弱,该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也尚不够完善,导致此类专业性强、技术积淀深、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研发人才较为匮乏,难以匹配我国改性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思瀚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改性塑料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战略规划咨询报告》,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概念性规划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