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资讯

广东肇庆-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来源:南方传媒 巴菲特投资 思瀚    2023-08-16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一)国家层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2.《“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完善文化产品传播和流通体系,促进文化产品顺畅有序流动。鼓励和支持文化传播渠道建设,发挥各类文化传播渠道作用,推动文化产品传播。鼓励发展文化电子商务及电子票务、演出院线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

发挥各类信息网络平台的文化传播作用,提升文化产品传播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发挥各类文化产业展会交易平台作用,鼓励搭建统一开放的区域性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

坚持一手抓建设发展、一手抓规范管理,在全国合理布局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品牌文化产业园区和品牌运营机构,形成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专业机构运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文化产业园区服务企业能力和水平,推动园区由要素集聚空间向创新发展平台转变。

进一步完善创建发展和动态管理机制,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成为政策集成、企业集聚、产业集中、引领发展的文化产业先行区。引导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坚持正确导向、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建设。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区域协作发展机制,鼓励和引导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园区结对共建、联动发展,推动园区之间在企业、项目、人才、渠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3.《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

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出版强国,出版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优质内容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出版服务大局服务人民能力凸显,出版业实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出版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出版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的作用更加彰显。规划文件中提出:

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新业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出版全产业链条,补足补强出版业数字化薄弱环节,进一步催生传统出版与数字业务相融合的新型出版业态。着眼满足消费升级新要求,顺应数字时代文化生活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新趋势,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推广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打造数字出版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鼓励跨界融合,推动数字出版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相加相融,构建附加值高、功能多样的新型“出版+”业态。

推动印刷业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引导东中西部印刷业梯度布局,深化京津冀印刷业协同发展先行区、长三角印刷业一体化创新高地、珠三角印刷业高水平对外开放连接平台建设。优化印刷生产要素空间配置,增强梯度发展韧性,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全面升级的产业布局。

4.《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强调,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各地要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并探索建立基地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

(二)省层面

1.《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支持物流运输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创新,鼓励生产、商贸等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流通企业,积极稳妥推进境外分销服务网络、物流配送中心等设施建设,提高国际供应链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转型,强化基础设施智能化运行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构建智慧低碳的能源互联网,围绕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全流程,构建能源形态协调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同运行的智慧化综合能源网络。发展智慧交通设施,协同建设车联网、船联网等行业专网。推广集约高效的智能物流设施,推动货、车(船、飞机)、场等物流要素数字化,支持物流园区和仓储设施智慧化升级。

同时,规划中提到: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感染力。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十四五”时期,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8%,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过6%。

2.《珠三角印刷业发展升级指南》

该文件提到:珠三角印刷业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走开放合作的产业发展道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连接平台,为中国印刷业树立新时代开放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从现在到2025年,是珠三角印刷业对外开放连接平台的建设期。粤港澳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格局基本确立;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逐渐凸显;形成协调联动、创新融合的合作机制,承接国际业务、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提升,在服务“双区驱动”战略中取得良好效果。

2025年到2035年,是珠三角印刷业对外开放连接平台的成熟期。整个区域印刷业的生产供给、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和对外合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印刷业新兴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凸显;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实力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显著发力,形成“头雁引领、群雁组阵”的产业竞争格局;印刷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对外开放连接平台的辐射引领作用充分彰显。重点任务中包括打造9个协同发展城区,其中肇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承接优势地区印刷业转移效能,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印刷企业。

3.《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出版业转型发展。实施精品双效战略,办好广东出版政府奖,依托岭南文化打造粤版精品。加强资源优化整合,打造龙头出版企业,培育科技、学术、生活、时尚类一流名刊。

以数字化技术、全媒体出版为牵引,重塑出版生产和传播体系,促进出版业态转型升级。高水平建设数字出版产业园,推进印刷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建立版权输出奖励制度,建设前海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做强对外版权贸易。提升南国书香节等文化活动影响力。

4.《广东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

大力提升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文化旅游附加值。支持文化遗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支持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文艺展演等特色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强化创意设计园区产业集聚作用。

将创意设计园区建设纳入区域发展规划,根据园区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推进融合发展集聚区建设,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推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江门、珠海等地创意设计走廊站点设计产业圈。粤东西北实行差异化错位发展,打造若干特色品牌园区。

鼓励推进网络设计、虚拟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创意设计园区的发展。完善创意设计园区管理办法,规范引导园区建设。支持创意设计园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孵化培育功能。加强市场对接、金融孵化、产权转化、人才培训认证、共性技术研发、品牌建立与维护等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园区服务体系。鼓励创意设计园区与院校、产业专业镇、企业联合构建“教育—培训—认证—就业—创业”全链条的综合创新平台。

5.《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实施乡村占星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准脱贫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以都市现代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打造一批集生态、教育、文化、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公园、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等农业功能区,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先导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城镇,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越的魅力城镇。进一步优化“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政策,加快盘活利用各类低效城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完善大湾区内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支持做强做大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推动建设影视文化和音乐产业基地,探索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相关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大湾区内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及创意设计等产业发展。

支持肇庆建设。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大湾区辐射大西南的大型物流集散基地,打造供港供澳重要农产品物流基地。促进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发展大西南地区企业大湾区总部经济。打造大湾区健康产业和养生旅游度假胜地。打造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重要展示基地。

(三)市层面

1.《肇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

规划提到筑造集聚高效的城镇空间:重点打造肇庆高新区、西江高新区、金利高新区、空港经济区、四会产业园五个发展极,集聚优势资源,纵贯南北打造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互补的产业走廊。

2.2022年1月20日召开中共肇庆高新区工委(扩大)会议会议指出,我区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两会”决策部署,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工业新城,加快建设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城和产城人深度融合的高品质新城,着力构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要求接下来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省委“1+1+9”和市委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工作部署,突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特色,努力做到经济增速、产业发展、创新驱动、项目引进、营商环境走在前列,重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准确把握我区担当全市高质量发展火车头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强产业、抓创新、优环境、惠民生、强作风,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工业新城。

3.2022年2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肇庆高新区工作现场会2月20日,市委书记、市长率市四套班子领导到肇庆高新区召开工作现场会,研究肇庆高新区新一年的发展和未来三年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市委书记强调,肇庆高新区要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奋勇争先,努力当好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的“龙头”和肇庆打造大湾区制造新城的“领头羊”,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打造样板。

市委书记强调,当前,肇庆进入了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肇庆高新区作为我市经济发展主阵地、产业强市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平台,要进一步强化龙头引领作用,高标准推进实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肇庆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对走实走好高质量发展路子。进一步优化思路、强化举措、细化目标,努力做到既大步向前又稳扎稳打,既主动谋划又快速推进,既要做大存量又要预留空间,精准到点、稳扎稳打、善作善成,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妥推进各项工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打造样板。

二要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奋勇争先,努力当好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的“龙头”和肇庆打造大湾区制造新城的“领头羊”。三要一心一意抓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大湾区重要的产业基地。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强化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支撑。依托宁德时代、小鹏汽车等龙头企业,引育更多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和零部件骨干企业,全力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电池重要生产基地,全力提升行业影响力。培育壮大家居建材、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四要加快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快速提升肇庆高新区整体形象。

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科学积极有效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努力打造高品质制造新城。五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全力打造机构合理、高效运作的高新区。聚焦“一带一廊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积极创新肇庆高新区与四会市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两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共建协作协同,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顺畅衔接,加快推动两地产城融合。

二、项目产生背景

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产生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内部协议转让前,该地块自2000年至今处于停产状态,严重影响营商环境且不符合区内产业总体规划,当地政府希望有企业能尽快盘活开发该土地,发挥企业经营对当地社会效益的提升力,以满足大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贯彻落实国家和文化部发布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方案以及《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和《广东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的支持。

(三)经相关部门及单位研究决定,须全力推进大旺集装箱厂地块的开发工作,建设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业态多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适时扩大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全产业链的覆盖范围。

因此,计划以肇庆市大旺高新区为基地,打造涵盖“编、印、发、展、销、服”等出版产业全链条功能,聚合图书出版、文教产业、教育装备、文化创意、印刷物流等多元文化产业板块,集“生产、研发、展示、体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文教产业融合示范园及国家出版产业基地。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2.建设单位:广东粤新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3.项目性质:新建

1.1.2. 建设地点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大旺高新区临江工业园滨江路东面、广佛肇高速公路南面。地理位置详见图1-1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

1.1.3.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规模:本项目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大旺高新区临江工业园滨江路东面、广佛肇高速公路南面地块,本工程规划用地面积为160000㎡。

整个项目主要包括五个区域(包括岭南智能物流中心,智能环保印刷中心,办公研发配套区,生活配套区,工业配套区;其中岭南智能物流中心、智能环保印刷中心主要以厂房结构为主)的新建工程、地下室新建工程及其他室外配套设施工程,其中岭南智能物流中心和办公研发配套区及相应的办公、生活配套设施为一期建设,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06667㎡;智能环保印刷中心及相应的厂区配套设施为二期建设,建设用地面积约为53333㎡。项目规划容积率为2.14,建筑密度为54.30%,绿地率为10.23%。

建设内容:

一、清表及围蔽:对红线范围内施工场地的表面进行清理、部分树高大乔木迁移及施工围蔽。

二、新建工程:主要包括岭南智能物流中心、智能环保印刷中心、办公研发配套区、生活配套区、工业配套、地下室及其他配套设施工程,具体见表1-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1)岭南智能物流中心:占地面积约83500㎡,主要包括岭南智能仓库,地上建筑面积约152184㎡;

(2)智能环保印刷中心:占地面积约45000㎡,主要包括环保印刷厂房、丙类仓库,总建筑面积约91356㎡;

(3)办公研发配套区:占地面积约16600㎡,包括综合楼及研发中心,总建筑面积约44262㎡;

(4)生活配套区:占地面积约12400㎡,包括两栋宿舍及运动场所,总建筑面积约37987㎡;

(5)工业配套区:占地面积约2500㎡,包括配电房、门卫室、消防水池等,总建筑面积约2032㎡;

(6)室外配套设施工程:包括但不限于室外围墙、道路、绿化、给排水、照明、电梯及配套的门卫室、配电房等。

1.3. 项目建设计划

项目拟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60亩,计划建设建筑面积约为23.60万㎡的岭南智能物流中心及相应的办公、生活配套设施;二期建设用地面积约为80亩,计划建设建筑面积约为9.18万㎡的智能环保印刷中心及相应的厂区配套设施。本次项目建设期从开始实施至工程竣工验收,项目建设工期约36个月,预计从2023年4月开工到2026年3月竣工验收。

1.4.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次项目为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为185104.71万元,建设投资为179628.33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为140431.06万元(不包含印刷设备费约2.5亿元、物流设备费约1.3亿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31489.27万元,预备费为7708.00万元,建设期利息为5476.38万元。项目资金来源以外部融资为主,银行贷款额度不低于10.92亿元,其余资金自筹。其中,银行贷款期限为20年,还款方式为前三年(即建设期)计息不还本,在第四年至第二十年等额本息还款,贷款利率按3.96%(在融资招标前,为有效估计项目的利息成本,参考发行集团已有文化地产项目的贷款合同,初步将贷款利率定为3.96%)。

2.2. 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2.1. 项目的建设是企业提质增效实现大跨越的助推器

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是推进转型升级、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贡献度,厚植文化产业竞争新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的突破口,是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创新文化产品供应方式,提升文化产品供应效能的重要举措,是支撑出版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产业链新支点,融合创新平台的发力点。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的先手棋,也是打造“文化强省建设主力军、文化高质量发展先行军、出版强国建设生力军”的重大举措。

项目将极大改变现有图书印刷、发行场地严重不足、生产设备落后和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局面,满足全省教育资源服务提供合理、高效的文化需求,同时也是培育和留住企业人才的孵化基地,符合南方传媒的战略需要,并为南方传媒的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新平台。

2.2.2.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城市品牌力

文化经济在我国已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某一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竞争中软实力的重要标准。作为珠三角城市之一的肇庆,与区内其他城市相比,其经济发展是明显落后的。但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肇庆,其所具 备丰富的优质性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面对激烈的竞争,肇庆市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提高经济实力与城市品牌力的着力点显得尤其重要。

本项目的建设是结合岭南历史文化,构建集“生产、研发、展示、体验、配 套服务”于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融合示范园及出版产业基地,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软实力和城市品牌力。

2.2.3. 项目的建设是增加就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除少数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由企业解决外,新增员工均由当地招工解决,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下岗职工与闲置人口再就业,可促进当地经济和发展。

2.2.4. 项目建设是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的需要

以产业园建设为牵引,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和工作环境的同时,增强政策吸引力,强化产业配套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招商引资竞争力,使产业园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圈”;可以有效拓展域内外市场,吸引资本、人才、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方法、经验集聚园区,使产业园成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工作的平台。

2.2.5.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学习化时代、信息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本项目的建设可以带动素质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产业共同发展,其辐射效应、集群效益及规模效益,对地方经济整体的繁荣与增长都将起到广泛和深远的推动作用。

2.2.6. 项目的建设是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号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坚持一手抓建设发展、一手抓规范管理,在全国合理布局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品牌文化产业园区和品牌运营机构,形成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和省市的产业政策方向,可以为肇庆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基础设施条件,有助于推动肇庆市,乃至粤西区域、珠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的建设是企业提质增效实现大跨越的助推器。

2.3. 结论

因此,抓好本项目建设工作,建设本项目是南方传媒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和转型升级实现大跨越的助推器。可以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吸引同行业的企业集聚发展,拉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带动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有效整合企业发展资源;能够有效吸引外资,促进产业发展。可见,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第三章 市场分析及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3.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产业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作为新兴领域,已经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的重要产业,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文化创意产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要求,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城市新兴产业。

3.1.1.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已涵盖了文化、艺术、科技、传媒、动漫、影视、旅游等各个领域。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强,加强其平台发展就显得日益重要,然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承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依靠简单的复制已不可取,因地制宜,研究适合区域的发展模式以及战略规划显得尤为关键。

2006年12月,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制定发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首次给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总体界定,文件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同时给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分类标准,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九个大类。文化创意产业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产物,由于附加值高、发展可持续,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增长速度远高于整体国民经济增速,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领着全球未来经济的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和众多国家的战略性选择。

3.1.1.1. 2019年国内文化产业运营情况

2020年2月14日根据国家统计局管网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振文化消费需求的背景下,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7.0%,结构不断优化。

一、文化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

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新闻信息服务、文化投资运营、创意设计服务分别增长23.0%、13.8%、11.3%,增速均超过10%;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增速由负转正,其中,文化投资运营由上年下降0.2%转为增长13.8%;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由上年下降1.9%转为增长6.5%。

二、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2019年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细分行业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9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占比为22.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的营业收入增速超过30%。

三、文化服务业增速最快

2019年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为12.4%,分别比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快9.2和8.0个百分点;占比为40.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3.1.1.2.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规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已贯穿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园区总数及其分布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到2002年末只有48个园区建成,2005年以来,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猛发展,数量不断增加。全国各地大兴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风,这一方面说明全国各地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下大力气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使文化创意产业在短时间内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和集群效应。数据显示,2015-2018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园数量持续稳定增长,从2506增长至2599个,其中由国家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为龙头,以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为骨干,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群为支点,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格局。

二、园区类型分析

不完全统计,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还是以混合型(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性质划分)为主,2018年数量达到1684个,占比64.8%。这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往往依托科技园区,并结合园区内的优势产业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但园区内并未形成文化产业链条。相对来说,近几年地方特色型与休闲娱乐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增长较快,这与人们的需求多样化密切相关。

三、园区区域分布格局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初步形成了以广东、北京、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极。此外,中部地区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陕西也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

按区域划分,则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这六大区域: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北京)、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广州和深圳)、滇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昆明、大理和丽江)、川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西安、成都和重庆)以及中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长沙)。

3.1.2.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经历了从起步到聚集、到专业园区,从自发到自觉的进程,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产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呈如下特色。

1.产业集聚程度高,覆盖领域广。广东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广深佛莞文化创意产业圈”已经初步形成。广州现有产业园区34个。

重点发展数字内容、文化传媒、创意产品制作、分销与版权贸易、咨询策划、设计创意等高端行业,发展的方向是成为国际性的创意之都和文化名城;深圳现有产业园区20个,重点发展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现代高新技术、印刷、珠宝、工艺礼品、软件开发等优势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产业研发与孵化基地、创意产品出口基地、文化资本经营策划中心以及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中心;

佛山现有产业园区3个,重点发展以工业设计和传统工艺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方向是成为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产品和设备制造业及流通业中心、中国工业设计名城;东莞现有产业园区3个,文化创意产业更多体现在为制造业服务上,发展的方向是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和设备、产品制造服务的基地。

2.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突出,有些行业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以广州市软件和动漫产业为代表的数字内容研发产业,在国内优势明显,2006年广州被国家商务部授予“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称号,成为我国软件和动漫产业的四大基地之一;以广州番禺长隆集团和深圳华侨城为代表的主题文化创意公园,是全国同类文化创意公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以互联网和软件开发为主业的腾迅公司,QQ软件已有注册用户7亿多,排名世界第二、亚洲第一,腾迅网浏览量排名中国综合类门户网站第一名,腾迅QQ和中国游戏中心的网络游戏在全国网络休闲游戏市场中的份额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三位;以文化传媒服务产业为主业的深圳华视传媒,已发展成为拥有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户外数字移动电视广告联播网络企业,网络覆盖全国26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以原创音乐产业为主业的深圳A8音乐集团,已成为华语世界领先的专注于原创音乐的新媒体数字音乐公司;

以动画电影产业为主业的环球数码,荣获“2006中国创意产业领军企业”称号,其投资制作的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开创了中国全三维动画电影新起点,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里程碑。这些文化创意企业由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凭借比较强的经验和实力,已成为推动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军力量。

3.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产业园区布局基本上遵循了“一区一品”的发

展模式。并形成品牌效应。广州市越秀区以黄花岗信息产业园和合润创意产业园为核心,发展基于数字技术(数字动漫游戏、数字媒体出版、数字广播影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文化创意产业群;荔湾区利用古民居、老厂房、旧仓库。形成了“北港、南湾、西岛、中园”(广州设计港、岭南广告湾、广佛时尚岛、荔湾现代艺术创意园)的发展格局;海珠区着重花新港路发展影视制作、时装设计、婚庆摄影、会展策划、美术创作展示与培训等创意产业。

深圳市罗湖区重点开发珠宝首饰和工艺礼品市场交易平台,聚集了大量的珠宝加工企业,成为全国饰品文化潮流的重要基地;南山区重点开发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行业,聚集了一大批现代高新技术为龙头的文化企业,成为深圳发展前景看好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宝安区重点打造工业设计和工艺美术创意产业聚集区;盐田重点打造海滨主题公园和休闲娱乐场所聚集区。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渐成为各城区新的产业优势和经济特色。

3.1.3. 肇庆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1.平稳快速发展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崛起,国民消费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居民以物质消费为主逐渐过渡到文化休闲消费比例大大增加,这极大地刺激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08年以来,肇庆市34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了转企改制。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创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从2009年至2011年,肇庆市共有6个项目获得18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居全省之首。近3年,肇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共2200万元,已扶持81个项目。从2009年,肇庆市连续4年组团参展.共签约43个项目,揽资达46.86亿元。2008 年至2010年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41.34亿元的增加值,年均增长24%。

2.面临国内外竞争压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热潮。纽约、巴黎等城市都纷纷抓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机,成为全球著名的文化创意之都。

全球化浪潮使中国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潜在的市场,成为吸引中外创客的投资场所。这一方面有利于肇庆市企业及时学习国外先进的发展理念和革新技术,但另一方面外国企业也会抢占中国的文化资源和市场,甚至会威胁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存空间。

全国各地也在不断重视和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地位,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全国区域间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必将日趋激烈。

3.1.4. 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趋势

国家将文化产业提升至战略性产业地位之后,文化产业园建设一直是文化产业的重点,历年文化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产业园的补贴、税收优惠等占比均较高。在政策红利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园遍地开花。2014年,已有近2000个文化产业园建成,还有近万个正在筹建或直接更名的产业园区。2015年,园区数量稍有回落,全国正常运作的园区在2506左右。其中由国家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基地为龙头,以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为骨干,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群为支点,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格局。

但是在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背后,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如园区太多、资源分散;建设模式雷同,房地产色彩浓厚;园区定位不明确,产业结构雷同;园区之间相互分离而自成体系,缺少必要的分工与合作;园区耗费巨资建成后,租金高,企业入驻率低,难以吸引创意阶层,文化气息淡薄等。

尽管目前创意产业暴露出了各种问题,但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创意产业仍有开阔前景,未来将继续加大创意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但与此同时政府管理将从严,向着适合社会产业需求的方向引导。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培育和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和文化产品。在积极的产业政策推动下,创意产业园区也将迎来美好的发展前景。

3.2. 图书出版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图书出版是指书籍、地图、年画、图片、画册,含有文字、图画内容的年历、月历、日历,以及由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内容载体形式的编辑(包括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并通过印刷发行向社会出售的活动。或者说,是指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设立的图书出版法人实体的出版活动。我国图书出版发行行业的产业链可分为内容策划、印刷出版、总发与批发、零售等四个主要环节,各个环节均具有较为独立的商业体系,其中发行、批发零售环节属于图书流通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文化产业主要由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业、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信息传播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等多个细分行业组成。出版业的分布在全球极不平衡,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是世界出版业的中心,其出版的图书在全球均具有较强影响力,决定着世界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也是输出图书和版权的主要国家。长期以来,全球最大的3个图书市场-美国、德国、日本占据了世界50%以上的图书市场规模。

目前,新技术革命为世界出版业带来巨大影响,促使出版业的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等各个环节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例如印刷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大大降低了印刷和出版的成本,提高了行业利润率。图书出版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推动图书产业与其他媒体的合作与互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图书发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网上销售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建立完善的信息流基础上,现代化的物流业使得按需印刷、实时销售、零库存、全面营销分析等能够得以实现。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出版业,数字技术已用于出版的策划编辑、制作印刷、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以其方便快捷的查询、海量的存储、不断创新的文化内容和更加环保等特点,形成鲜明的优势。近年来,世界各大出版发行集团的数字产品销量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更加快其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此外,跨媒体运作成为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如全球大型新闻出版集团拥有几乎全部媒体类型: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娱乐与新闻网站。

通过跨媒体经营,可以实现同一内容的多重开发,实现内容利用增值和规模效应。我国出版业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形成了以国有出版企业为主体、民营出版企业为辅的行业格局。行业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发展后,目前已经进入成熟稳定的阶段。从图书出版产业链来看,上游是内容创作和策划(作家和策划人),图书出版到下游渠道的实体书店、网上书店、图书馆等发行。其中内容创作和出版是整个产业链条的核心,直接带动印刷、物资供应和出版物发行三个环节。

国内出版业按产品分为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数字出版等。2016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3,595.79亿元,较2015年增长8.96%;利润总额1,791.99亿元,较2015年增长7.82%,体现出新闻出版产业仍继续保持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内出版业按产品分为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数字出版等。2018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继续增长,经济规模稳步提升。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8687.5亿元,同比增长3.1%;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国图书出版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战略预测研发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拥有资产总额23414.2亿元,增长5.6%。

其中,图书出版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增长提速,营收增速在8个产业类别中名列第一。图书行业细分类别来看,伴随着文化消费升级以及新媒体的发展,图书市场呈现出明显向大众图书倾斜的趋势。大众图书是指包括社科、文艺、少儿、生活等四类的图书,根据2017年数据显示,社科、文艺、少儿、生活等大众图书贡献了83.88%的增长,大众图书成为图书市场最重要的主体。

具体来看增长的贡献率,少儿类贡献了37.55%的增长,社科贡献了25.99%的增长,文学贡献了11.39%的增长,教辅贡献了8.94%,其他类别贡献了16.12%。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少儿类图书贡献达到了50%以上,而2017年贡献程度有所下降的一个原因是2017年社科类贡献提升较快。总体来看,少儿、社科、文学三大类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增长贡献类别。2013-2019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且我国的图书市场保持着平稳增速运行。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规模达到1022.7亿元,同比增长14.4%。图书零售市场可分为线上网店和线下实体书店两个渠道。随着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线上图书零售市场的发展。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线上图书零售市场销售市场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码洋规模达到715.1亿元,占总体零售规模的70%,较2018年提高6%;而线下书店的零售码洋规模仅为307.6亿元,占比为30%。伴随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及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介质的普及,数字阅读成为居民重要的阅读形式。网络文学创作活跃,众多经典和畅销的图书被制作成电子书,亚马逊电子读书器Kindle在中国上市等现象,都标志着数字阅读在中国的发展日趋成熟。

一方面,数字阅读产品廉价、便捷,一定程度影响读者的购买选择,对纸质图书的销售形成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内容上的差异性,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可以分别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阅读需求,数字阅读产品并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图书,二者结合的销售模式可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2.1. 市场现状

文化产业各领域对民营资本的限制逐渐放开,国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图书策划与发行等业务。中央地方财政、银行及资本市场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延续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的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积极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力量做大做强等。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版权保护力度逐步加大,有利于高品质图书策划企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文化消费支出增加,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引导下,图书市场规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图书行业分析显示,近年来图书整体市场零售规模增幅较为明显,2019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达到1023亿元,同比增长14.4%。受新冠疫情因素影响,2020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971亿元,同比下降5.08%。2021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987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1.65%,预计2022年中国图书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103亿元。

受人口结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图书行业逐渐细分化,目前我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分为少儿、科技、社科、教材教辅、语言、文艺和生活休息及综合,其中少儿类图书占据我国图书零售主要市场份额。

图书行业市场分析提到,民营企业参与出版经营活动更趋活跃,内容策划领域的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但总体呈现规模较小的状态,行业集中度较低,未来存在较大的整合空间。

线上渠道具有品种丰富、宣传促销覆盖面广、信息化程度高、仓储物流形成规模效应等竞争优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以及综合物流模式的逐渐完善,线上销售对于线下销售的分流作用将更为明显,线上销售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3.2.2. 发展前景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行业发展

2018年12月18日,国务院通过《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企业发展,在财政税收、投资和融资、资产和土地处置以及工商管理四个方面对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2013年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自2018年1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延续上述增值税优惠政策。2021年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自2021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延续上述增值税优惠政策。

上述鼓励政策的出台不仅激励行业积极以满足需求,也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有效促进行业稳定高速发展。

2)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全国版权合同(图书)登记数由2008年的10414份上升到2019年的16526份,平均复合年化增长4.29%,公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长久以来盗版图书的泛滥,一方面直接损害了图书作者著作权,通过低廉的价格冲击正规书商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盗版图书的粗制滥造也影响了消费者的阅读体验。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有效维护图书行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与经济利益,培养消费者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的习惯,从而保护原创者的著作权,促进更多优质原创内容的诞生,使图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行业有序发展。

3)居民收入增加,文化消费意愿加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同比增长2.3%。2020年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同比名义增长4.7%,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加,2020年我国经济运行逐季改善、逐步恢复常态,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9851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2%。

3.5. 投资环境分析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肇庆市大旺高新区,因地块已停产二十多年,严重影响营商环境和不符合区内产业总体规划,需要尽快盘活开发,以及地块内建筑物破烂不堪,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经相关部门及单位研究决定,将全力推进该地块的开发工作,拟计划建设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业态多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肇庆高新区所在地名为大旺,位于肇庆市最东端,与佛山三水隔北江相望,二广高速、广佛肇高速、珠外环高速、广佛肇城轨等贯区而过,与广州市区直线距离50公里。全区总面积98平方公里,全部为国有土地,现有常住人口约21万人。

肇庆高新区设立于1998年,原位于肇庆市端州区;2002年迁园大旺正式挂牌运作;2004年被确定为广东省吸收外资重点工业园区和广东省山区吸收外资示范区;2008年竞得广东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2010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2015年入列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7年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019年被评为绿色园区。2021年-2022年,该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获科技部确定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园区获科技部确定为新能源汽车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获省政府确定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

2021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1.71万人,同比增长1.6%。2021年,全区实现GDP252.1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74.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7.5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5亿元。全区累计引入工业企业800多家,其中已投产5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9家,超百亿工业企业2家。

肇庆市大旺高新区2021年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179.22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单位实现零售额169亿元,增长7.2亿元;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单位实现零售额10.23亿元,同比下降8.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习惯转变,部分消费热点增长明显。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下降32.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6%;日用品类增长7.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76.9%;化妆品类增长0.3%;金银珠宝类增长190.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7.1%;书报杂志类下降9.4%;通讯器材类增长32.8%;汽车类下降83.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9.3%,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21.7%。

3.5.1. 项目周边配套设施现状

一、肇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园

肇庆市产业园有226个,大部分分布在端州区、四会市。其中758新工业文化创意园是一个鲜明的例子。758新工业文化创意园是肇庆市端州区网商置业有限公司与2016年创建的大型“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园。758新工业文化创意园项目作为网商大厦“1+N”布局第二个投资项目,位于肇庆市端州区端州三路38号网商大厦后方,共提供100间企业入驻位置,形成以“科技+孵化”双轮驱动为发展战略创业产业园区。

758新工业文化创意园位于端州区中心地带,总用地面积为2000㎡,总建筑面积为3500㎡。原是肇庆农机厂仓库,结合“互联网+文化创意”的理念,将废弃、破烂不堪的仓库改造成LOFT——既时尚又能给人无限灵感的创意空间。园区改造保留了厂区内原有的建筑和历史信息,即使废弃工业设施也可以再利用,比如有门口旁的设备已成摆设雕塑,在外人看来新颖而独特。

本项目拟建的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园是结合岭南文化,打造涵盖“编、印、发、展、销、服”等出版产业全链条功能,聚合图书出版、文教产业、教育装备、文化创意、印刷物流等多元文化产业板块,集“生产、研发、展示、体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文教产业融合示范园及国家出版产业基地。本项目的建成会是该区域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标志”,能吸引大量游客,提升区域知名度,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二、周边物流园情况

经调查统计,本项目建设地点周边存在较多物流产业园,但没有规模化的图书物流,本项目拟建设的产业园,是附近区域缺少的、比较创新的一个产业园。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 1

1.1. 项目概况............................................... 1

1.2. 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6

1.3. 项目建设计划........................................... 8

1.4.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8

1.5. 研究结论及建设意见..................................... 9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 11

2.1. 项目建设背景.......................................... 11

2.2. 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8

2.3. 结论.................................................. 20

第三章 市场分析及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 21

3.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1

3.2. 图书出版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6

3.3. 物流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预测............................ 31

3.4. 印刷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预测............................ 39

3.5. 投资环境分析.......................................... 41

3.6. 结论.................................................. 51

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及项目现状情况 ...... 52

4.1. 地理位置选择.......................................... 52

4.2. 区域投资环境.......................................... 52

4.3. 项目建设条件综合评价.................................. 56

4.4. 项目场地现状.......................................... 57

第五章 工程建设方案 ...... 66

5.1. 项目规划.............................................. 66

5.2. 设计依据.............................................. 66

5.3. 总图布置.............................................. 67

5.4. 建设内容与规模........................................ 81

5.5. 建筑设计.............................................. 83

III5.6. 竖向交通工程.......................................... 86

5.7. 清表及围蔽工程........................................ 87

5.8. 围墙工程.............................................. 91

5.9. 道路与停车场.......................................... 92

5.10. 绿化景观设计......................................... 98

5.11. 给排水工程.......................................... 100

5.12. 消防设计............................................ 106

5.13. 电气设计............................................ 113

5.14. 通风空调系统........................................ 123

5.15. 绿色建筑............................................ 125

第六章 技术方案 ...... 132

6.1. 岭南智能物流中心技术方案............................. 132

6.2. 智能环保印刷技术方案................................. 140

第七章 节能分析 ...... 142

7.1. 节能的意义........................................... 142

7.2.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142

7.3. 节能原则............................................. 143

7.4. 项目综合能耗指标..................................... 143

7.5. 项目耗能设施及节能措施............................... 144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 148

8.1. 编制规范及依据....................................... 148

8.2. 环境影响因素......................................... 148

8.3.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149

8.4.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52

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 153

9.1. 编制依据............................................. 153

9.2. 劳动保护与安全防护................................... 153

9.3. 疾病防治与卫生保健措施............................... 156

9.4. 消防................................................. 156

IV第十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 158

10.1. 项目施工组织........................................ 158

10.2. 项目施工管理........................................ 158

10.3. 项目运营组织管理.................................... 160

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与招投标 ...... 161

11.1. 建设工期的规划...................................... 161

11.2. 项目实施进度........................................ 161

11.3. 项目招投标.......................................... 162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164

12.1. 投资估算依据........................................ 164

12.2. 总投资估算的构成.................................... 165

12.3. 建设投资估算........................................ 166

12.4. 建设期利息.......................................... 174

12.5. 总投资估算表........................................ 174

12.6. 资金筹措............................................ 174

第十三章 财务及经济评价 ...... 176

13.1. 评价依据............................................ 176

13.2. 基础数据与参数...................................... 176

13.3. 项目营收内容........................................ 176

13.4. 财务分析............................................ 177

第十四章 产业园区运营方案 ...... 197

14.1. 项目优势............................................ 197

14.2. 招商工作............................................ 199

14.3. 运营工作............................................ 201

14.4. 运营计划............................................ 203

第十五章 风险分析 ...... 204

15.1. 响应情况............................................ 204

15.2. 风险分析............................................ 204

15.3. 风险及防范措施...................................... 206

V15.4. 措施后风险等级结论.................................. 214

第十六章 社会评价 ...... 215

16.1. 社会影响分析........................................ 215

16.2. 社会适应性分析...................................... 217

16.3. 互适性分析.......................................... 217

16.4. 社会评价结论........................................ 218

第十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219

17.1. 研究结论............................................ 219

17.2. 建设意见............................................ 219

附 件 ...... 221

附件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 221

附件二:选址用地红线图 ...... 223

附件三:项目平面图 ...... 224

来源:南方传媒 巴菲特投资 思瀚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