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动医学概览
根据《现代骨科运动医学》定义,运动医学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临床应用学科,运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与体育运动相关的医学问题及防治运动相关的创伤和疾病,使患者恢复最大运动能力,保障运动健康;同时应用科学运动方法,防治运动不足引起的慢性疾病,通过运动处方,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运动医学主要诊治与运动有关的骨与关节、肌肉、肌腱、软骨等创伤,常见伤病如膝、肩、踝、肘、髋、腕等关节运动损伤,包括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腱病、骨骼肌损伤、软骨与骨软骨损伤、关节不稳、关节盂唇损伤等均属于这一范畴。
中国运动医学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起来的。自 1955 年起,全国各体育学院与医学院陆续建立起运动医学教研室,进行专业学科课程的建设。随后,一股运动医学研究的热潮掀起,国家体委建立体育科学研究所,全国各地区也相继成立了运动医学研究机构,直至 2007 年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成立。
随着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全民健身运动开始广泛兴起。自运动医学学科建设于 2013 年列入了国家卫生部重点建设项目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逐步成立了 30 多个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推动中国运动医学行业走向成熟。
2、运动医学主要适应症及治疗手段分析
运动医学主要适用于运动过程中关节类损伤疾病,主要包括肩关节和膝关节部位,关乎运动过程中肌肉、肌腱、韧带、软骨、滑膜、关节囊等组织损伤。治疗手段主要通过固定、压迫、冰敷等物理治疗,止痛药、抗炎药等药物治疗以及以关节镜手术为核心的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治疗目标是以最小的创伤,使患者的功能得到最大的恢复,能够尽快地回归正常的生活和运动。
关节镜手术具有微创、疗效好、针对性强、恢复快的优势,在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中有广泛的应用,也是运动医学专业中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关节镜手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也会更为广阔。
(1)半月板损伤
对于膝关节而言,半月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结构之一。半月板是位于股骨和胫骨之间起力量传导作用的纤维软骨,在膝关节中起到了稳定作用。而对半月板损伤的修复,目标是保留其功能并做到尽可能的修复。在半月板的缝合治疗当中,缝合的方法包括了内-外缝合、外-内缝合以及全内缝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损伤部位来选择缝合的方式。
以往内-外缝合修补是常用的方案,但由于操作时间长、术后疼痛感强烈等影响,越来越难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目前全内缝合技术相比于其他缝合操作具有手术时间少、切口少、手术难度低、并发症少等方面的优势,因其操作均在关节内完成,可根据患者病情灵活调整,同时减少对膝关节软骨组织的损伤。
(2)交叉韧带损伤
交叉韧带部分的损伤修复一直都是运动医学相关损伤的关注焦点。修复手术的目标是使患者修复重建的韧带能够更持久、更好愈合,并能够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按照解剖位置,交叉韧带可以分为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内、滑膜外周有滑膜包被的纤维结构,起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后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内、滑膜外,外周有滑膜包被,呈扇形起于内侧股骨髁的后外侧面凹陷处。
目前交叉韧带修复术是治疗交叉韧带损伤的推荐疗法之一,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关节镜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关节镜下的重建手术成为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手术方式。
根据文献,前、后交叉韧带的移植物固定方式主要有皮质悬吊固定(带袢钛板)和界面螺钉固定,可以单独使用界面螺钉或带袢钛板与界面螺钉联用。由于带鞘界面螺钉在固定强度和愈合条件较传统界面螺钉都有提升,因此带鞘界面螺钉的使用得到发展。此外,随着材料制备技术的持续更新,固定材料已出现了从金属材料、可吸收材料、聚醚醚酮材料的更迭和发展,未来还将出现多样化材料的应用。
(3)肩袖撕裂损伤
肩袖撕裂是以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的肩关节疾病。肩袖是指位于肩峰肌和三角肌下方与关节囊紧密相连,能维持肱骨头与关节盂间正常支点的关节。肩袖撕裂属较常见的一类肩部运动性损伤,临床表现为肩部活动功能障碍、疼痛、肌肉萎缩及脂肪浸润等,未及时治疗者可能出现肩关节粘连。肩袖撕裂修复技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及提高肩袖功能。近些年,随着我国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已成为肩袖撕裂的首选治疗方式。
(4)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是肩关节常见运动医学相关的损伤类型,肩关节活动度较大,肩胛盂关节面浅且小,故稳定性差。肩关节脱位的症状主要是肩部位出现明显位移或变性,同时关节周围伴有肿胀或淤伤,且产生剧烈疼痛感觉。肩关节脱位的治疗包括关节复位和用相关植入物将关节固定。目前关节镜已被应用于肩关节脱位患者的手术治疗中,根据文献研究7,关节镜的引入有助于提升手术效果、改善肩关节功能并减少术中患者失血量,具有临床优势。
(5)其他关节软组织损伤
其他关节主要涉及髋关节和小关节。其中,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髋臼盂唇损伤和股骨髋臼软骨损伤是常见的髋关节运动医学相关损伤,手术治疗可以使用带线锚钉、缝线进行修复或重建8。小关节涉及除肩关节、膝关节、髋关节之外的关节部位,包括踝关节、肘关节、指关节等,常见的损伤有跟外踝韧带损伤、肘关节环状韧带损伤、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等。目前对于小关节损伤的修复包括直接修复(缝合)、微小锚钉内固定修复及肌腱移植重建等。
3、运动医学行业市场规模
(1)运动医学相关疾病人数
运动医学相关疾病包括运动损伤、过度使用损伤和退行性疾病等损伤。2023 年中国运动医学相关疾病患病人数约为 1.6 亿人,其中运动损伤人数超 2,000 万人,其他运动医学相关疾病患病人数约 1.4 亿人。未来,随着中国居民运动参与率的不断提升及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预计至 2030 年中国运动医学相关疾病患病人数将达到约 1.9 亿人。
(2)运动医学关节镜手术数量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逐步发展,中国开展的关节镜手术数量增长趋势明显。2023 年,中国开展的运动医学关节镜手术数量约 130.7 万台,未来预计该增长趋势将继续保持,预测于 2030 年,中国开展的运动医学关节镜手术数量将达到约 342.8 万台,2023 年至 2030 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14.8%。
(3)运动医学整体市场规模
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全民健身意识的普及,中国居民的运动参与度逐渐提升,叠加关节镜手术的普及,中国运动医学行业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根据灼识咨询相关报告,2023 年,中国运动医学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 60.9 亿元,预计至 2030年,中国运动医学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约 130.5 亿元,2022 年至 2030 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11.5%。
4、运动医学市场发展驱动因素
(1)生活方式改变、运动人群增加、人口老龄化等引发运动医学相关疾病频发
2021 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因此中国居民对健身运动的热情逐渐增加,开展的体育项目也呈现多样化,逐渐将体育运动融入日常生活。
根据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 2023年末,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 37.2%;同时,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到 2030 年达到 40%及以上;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到 2035 年要实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以上。然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运动人群的增加将引发运动医学相关损伤类疾病频发,运动医学相关损伤人数迅速攀升。
另一方面,由于年龄增长导致人体各方面骨骼、神经肌肉功能衰退,从而引发关节炎、韧带老化、前交叉韧带损伤等,骨关节疾病及损伤以老年人为主,老龄化问题是导致运动医学市场的重要驱动因素。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根据《2023 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 2023 年年末,全国 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 3亿人,占总人口的 21.1%;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预计至 2030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人人数将达到 3.63 亿人,占我国人口比例为 25%。伴随老年人运动锻炼的开展与普及,运动医学相关损伤数量也会增加,带来更迫切的运动医学治疗需求。
运动医学相关损伤后的及时修复对于机体活动能力、状态恢复有重要作用。在严重的运动性损伤后,患者需及时就诊,避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随着运动人群数量不断增加,发生运动医学相关损伤的量也将随之增加,目前中国医院专设运动医学科室的数量相比于发达国家仍不足,在更多潜在运动损伤的驱动下,中国运动医学市场将有望扩大以满足更多临床需求。
(2)越来越多的运动医学医师及运动医学治疗
2022 年,《关于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提案》提出要积极支持“医体融合”建设,培养“运动-医学复合型人才”。得益于国家对运动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视,中国运动医学人才日益增多。目前,国内各大体育院校普遍开设了运动医学专业和运动康复学专业的课程,部分体育院校已经具备了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运动医学的学科建设正在不断完善,这为培养高级、应用型运动医学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阶段,中国运动医学行业发展以一线城市三级医院为主,二三线城市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市场空白,运动医学专科设立还不充足。未来随着运动医学的需求不断扩大、国产品牌的崛起,本土产品有望凭借价格优势,填补下线城市市场空白,提高下线城市医院的覆盖率和渗透率。下线城市医院覆盖率及渗透率的快速增长,是中国运动医学行业的重要驱动因素。
(3)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
近年来,为推动包括运动医学在内的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创新研发,加快国产医疗器械上市进程,促进中国运动医学行业健康发展。2024 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在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方面,要完善推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健全强化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同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
2021年发改委联合卫健委等多部门发布《“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运动医学软组织固定系统等产品,将运动医学软组织固定系统高端植入介入产品以及可降解材料、组织器官诱导再生和修复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2021年工信部联合国家卫健委等多主体《“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医疗器械研发创新链条,实现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装机。2022 年科技部联合国家卫健委发布《“十四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在医疗器械、康复辅具等方面加快创新产品研发,包括开展新型骨关节运动系统外科植入材料等研究。
2022 年国家卫健委《关于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提案》将运动医学纳入国家和地方的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推动运动医学诊疗行为的规范化并促进运动医学行业的人才培养。通过一系列政策出台,将鼓励与支持运动医学行业的快速发展。
(4)在植入物、有源设备及耗材,以及手术工具细分领域内的技术研发与发展
在植入物领域,技术发展主要集中于材料更迭和植入机器人发展。目前植入物的材料已经实现了金属、可吸收、聚醚醚酮、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的更迭发展,可吸收材料的应用也从单一的纯聚合物向生物复合材料发展,未来将出现更多元化的材料以及再生生物材料促进高值耗材在人体的应用。此外,国内植入机器人目前在骨科创伤领域有相关应用,随着技术研发进展,其在关节镜手术中有望扩大应用范围。
在有源设备领域,一体化设备有望成为未来设备的发展趋势,该技术进步将提高关节镜手术的设备兼容性、操作便捷性,随着有源设备的智能化、无线化、全能化发展,中国运动医学市场将实现高效发展。在手术工具领域,工具包的发展有望简化术前的准备工作,多元化工具的不同组合可以满足多种部位需求,同时规模化的消毒工艺将扩大一次性工具包的应用,进一步驱动运动医学手术的增长。